食未从人乞,隐不待赋归

食未从人乞,隐不待赋归

诗句读音
食未从人乞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入九迄
拼音: shí|sì|yìwèi cóngrénqǐ
隐不待赋归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yǐn|yìnbù dàifù guī

食未从人乞,隐不待赋归释义

【未从】1.不听从,不顺从。《北齐书·文苑传·樊逊》:“故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2.犹未曾。《红楼梦》第八四回:“薛姨妈把手绢子不住地擦眼泪,未从説,又嘆了口气。”《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只见他满脸堆欢,不慌不忙,未从开口,先将身子往西一探,向那西间的南炕叫了一声‘安公子’。”参见“未曾”。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乞】《廣韻》去訖切《集韻》《韻會》《正韻》欺訖切,音。求也。《禮·內則》五帝憲三王有乞言。《史記·王翦傳》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後漢·李通傳》以病上書乞身。又《釋典》比丘者,華言乞士,謂內乞法資心,外乞食資身也。又姓。五代將乞力。又乞伏,複姓。又《集韻》丘旣切《正韻》去冀切,音器。凡與人物,亦曰乞。《前漢·朱買臣傳》吏卒更乞匃之。《註》音氣。《晉書·謝安傳》謂甥羊曇曰:以墅乞汝。 《鄭樵·通志》气,氣也。因聲借爲與人之乞,音氣。因與人之義,借爲求人之乞,此因借而借也。

【隐】〔古文〕《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又《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又《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又《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又《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又《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又《

【不待】1.用不着;不用。《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唐韩愈《处士卢君墓志铭》:“处士少而孤,母夫人怜之,读书学文,皆不待强教,卒以自成。”《老残游记》第十四回:“那死人,更不待説,漂的满河都是。”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三八》:“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2.不想;不愿意。

【赋归】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后因以“赋归”表示告归,辞官归里。宋朱熹《宿密庵分韵赋诗得衣字》:“明朝驛骑黄尘里,莫待迷涂始赋归。”明宋濂《送许时用还越中序》:“濂窃自念时用英俊士,此行何所不至,鸞臺凤阁将以次而升,何日能赋归?”亦作“赋归歟”。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而翁南下赋归歟,值我新婚北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