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游方今五十,几番坎止又流行
诗句 | 读音 |
---|---|
十五游方今五十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入二十六緝 拼音: shíwǔyóu fāngjīn |
几番坎止又流行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1|3fān|pānkǎnzhǐyòuliú xíng |
十五游方今五十,几番坎止又流行释义
【十】《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音拾。《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易·繫辭》天九地十。《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游方】游于方内。指在尘世之中。语出《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成玄英疏:“方,区域也。彼之二人……游心寰宇之外。”晋陶潜《桃花源》诗:“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2.指僧人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唐无可《禅林寺》诗:“终断游方念,炉香继此焚。”《西游记》第七四回:“想是跟你师父游方,到处儿学些法术。”郭沫若《橄榄·三诗人之死》:“是中午时分,一位游方和尚到我们门前来化缘。”3.泛指到处逛荡。《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知县道:‘胡説!既是同宿,岂有不知情的?况且你们
【今】《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金。《說文》是時也。《廣韻》對古之稱。《詩·召南》迨其今兮。《毛傳》今,急辭也。《朱傳》今,今日也。不待吉也。又《圓覺經》無起無滅,無去來今。《註》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又《韻補》叶居靑切,音京。《詩·周頌》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又叶居良切,音姜。《易林》庭爎夜明,追古傷今。陽弱不制,隂雄坐房。 从亼會意。,古文及字。巳往爲古,逮及爲今。
【几】《唐韻》居履切《集韻》《韻會》舉履切《正韻》居里切,寄上聲。《說文》踞几也。《徐曰》人所凭坐也。《詩·大雅》或肆之筵,或授之几。《周禮·春官》五几,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劉歆·西京雜記》漢制,天子玉几,冬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几。凡公侯皆竹木几,冬則細爲橐以馮之。《玉篇》案也。亦作机。《左傳·昭五年》設机而不倚。又几几,安重貌。《詩·豳風》赤舄几几。(幾)〔古文〕《唐韻》居衣切《集韻》《韻會》居希切,音機。《說文》微也。《易·繫辭》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書·臯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傳
【番】〔古文〕《廣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音煩。《說文》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或作蹯。又《廣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音翻。數也,遞也。《前漢·武帝紀》賢良直宿東番。又山名。《山海經》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又《集韻》蒲波切《正韻》蒲禾切,音婆。鄱陽豫章縣。《史記·伍子胥傳》闔閭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番。《註》索隱曰:蓋鄱陽也。又番吾,趙地。《戰國策》秦甲涉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釋文》番,音婆。又音蒲。亦音盤。《括地志》蒲吾,故東今之眞定府平山縣,卽漢番吾。番,當音蒲。
【坎】《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感切,音欿。《說文》陷也,險也。又穴也。《易》卦名。《彖傳》習坎重險也。《說卦》坎爲水。又穿穴以葬。《禮·檀弓》其坎深不至于泉。又穿地以祭。《禮·祭義》祭月于坎。《祭法》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註》相近當作祖迎。又擊物聲。《詩·風》坎其擊鼓,坎其擊缶。又用力聲。《詩·魏風》坎坎伐檀兮。又《爾雅·釋言》坎,律銓也。《註》坎卦主法律,所以銓量輕重。又小罍謂之坎。又星名。《星經》九坎九星,在牛星南,主溝渠水泉。又地名。《左傳·僖二十四年》王遂出及坎欿。《註》周地。又姓。宋附庸有
【止】《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又《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又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又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
【又】《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音宥。《說文》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多,略不過三也。《韻會》偏旁作。又《廣韻》又,猶更也。又《韻補》叶夷益切,音亦。復也。《詩·小雅》人之齊聖,飮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富音偪。
【流行】1.广泛传布;盛行。《左传·僖公十三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祅教流行外域,延入中国,蔓衍如此。”《英烈传》第五回:“谁想天灾流行,疫癘大作。”马南邨《燕山夜话·“放下即实地”》:“它大概是编书人根据一些流行的故事,结合了自己的切身经验写出的。”2.传递;运行。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觴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宋苏轼《与王定国书》:“使气流行体中,痒痛安能近人也。”严复《救亡决论》:“凡舟车之运转流行,道里之险易涩滑,巖墙之必压,坎陷之至凶,摘埴索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