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缘淡泊尤相称,心镜圆明总一同

世缘淡泊尤相称,心镜圆明总一同

诗句读音
心镜圆明总一同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xīn jìngyuánmíngzǒng yītóng|tòng
世缘淡泊尤相称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shì yuándàn bóyóuxiāng chèn

世缘淡泊尤相称,心镜圆明总一同释义

【心镜】1.佛教语。指清净之心。谓心净如明镜,能照万象,故称。《圆觉经》卷上:“慧目肃清,照曜心镜。”《晋书·王湛王国宝等传论》:“国宝检行无闻,坐升彼相,混暗识於心镜,开险路於情田。”元曾瑞《哨遍·村居》套曲:“开心镜,静观消长,闲考亏盈。”2.心里洞察。三国魏曹植《文帝诔》:“心镜万机,揽照下情。”南朝梁江淹《知己赋》:“故学不常师,而心镜羣籍;理不启问,而情炤诸密。”唐李德裕《上尊号玉册文》:“智烛千里,动必察微;心镜万机,物来斯应。”

【圆】《唐韻》王權切《集韻》《韻會》《正韻》于權切,音員。與圜同。方之對也。《說文》圜,全也。《韻會》古方圓之圓皆作圜,今皆作圓。《易·繫辭》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管子·心術篇》能大圓者,體乎大方。《韓非子·飾邪篇》左手畫圓,右手畫方,不能兩全。《郭璞·江賦》圓淵九迴而懸騰。《註》峽江深急,激岸石而成圓流也。《元結·惡圓論歌》寧方爲皁,不圓爲卿。寧方爲汙辱,不圓爲顯榮。又圓夢,占夢以決吉凶也。《秦再思紀異錄》長安興義寺有圓夢堂,禪師智滿,圓夢獲驗,堂因以名。又與員同。《孟子》規矩方員之至也。《詩·商頌》

【明】〔古文〕朙《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鳴。《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照臨四方謂之明。又《書·舜典》黜陟幽明。《傳》升進其明者。又《書·太甲》視遠惟明。《疏》謂監察是非也。又《洪範》視曰明。《傳》必淸審。又《詩·小雅》祀事孔明。《

【总一】。《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汉桓宽《盐铁论·复古》:“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楚人鬻矛誉楯,两难得而俱售也。”《隋书·北狄传·室韦》:“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分为五部,不相总一。”《明史·华允诚传》:“人主所以总一天下者,法令也。”典

【同】《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

【世缘】。谓人世间事。唐钱起《过桐柏山》诗:“投策谢归途,世缘从此遣。”宋苏轼《次韵绝句各述所怀》之四:“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明屠隆《綵毫记·访道仙翁》:“只是此人未尽世缘,还遭国难,既得真诀,涉世也无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非道力坚定,多不敢轻涉世缘,恐浸淫而不自觉也。”汉

【淡泊】1.恬淡,不追名逐利。《东观汉记·郑均传》:“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宋秦观《送蔡子襄用蔡子俊韵》:“故人淡泊出天性,鷦鷯巢林一枝足。”茅盾《腐蚀·十月一日》:“既然是的,陈为什么又来‘访问’我?为什么又表示没有什么大不了?而且装出那么淡泊无求的神气?”2.清淡寡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蒸食,其味甘甜。经久,得风,乃淡泊。”唐李白《大猎赋》:“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时以淳和之觴。”宋欧阳修《送杨闢秀才》诗:“世好竞辛咸,古味殊淡泊。”清钮琇《觚賸续编·顷刻酒》:“初饮

【尤】〔古文〕怣《唐韻》《集韻》羽求切《韻會》疑求切《正韻》于求切,音郵。《說文》尤,異也。从乙又聲。《徐曰》乙欲出而見閡,則顯其尤異者也。《司馬相如·封禪文》未有殊尤絕迹可考於今者。《註》尤,異也。一曰甚也,過也。又《廣韻》怨也。《詩·鄘風》許人尤之,衆稚且狂。《左傳·僖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又最也。《莊子·徐無鬼》夫子物之尤也。《註》言於人物之中稱之爲最。又蚩尤,黃帝臣。帝與戰於涿鹿,殺之。今畫其形於旗上,名蚩尤旗。又彗星亦名蚩尤旗。又姑尤,齊東界二水名。《左傳·昭二十年》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又姓。

【相称】配。《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王先慎集解:“称,副也,昌証反。”《北史·长孙嵩传》:“名实须相称,尚书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宋苏轼《以玉带施元长老》诗之二:“锦袍错落真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清李渔《怜香伴·婚始》:“他的姿貌又甲於扬州,才华又与姿貌相称。”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我们现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相互称呼。清李渔《比目鱼·入班》:“你既有心学戏,就该做个正生,我与你夫妇相称。”《再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