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愿独非僭,陶云那得添
诗句 | 读音 |
---|---|
十愿独非僭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去五十六㮇 拼音: shíyuàndú fēijiàn |
陶云那得添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二十五添 拼音: táoyúnnà|nǎ|nèi|nādé|děi|detiān |
十愿独非僭,陶云那得添释义
【十】《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音拾。《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易·繫辭》天九地十。《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愿】《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音願。《說文》謹也。又愨也,善也。《書·臯陶謨》愿而恭。又與原通。《論語》鄕原,德之賊也。《朱傳》原,與愿同。又《集韻》愚袁切,音元。《周禮·秋官·大司》上愿糾暴。劉昌宗讀。
【独非】反问。犹岂非,难道不是。《史记·酷吏列传》:“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竇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竇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於是遂斩郅都。”明李东阳《重修尼山宣圣庙记》:“是固元气藴蓄之深且久,亦独非钟萃孕育之厚,有以致之然乎?”汉
【僭】《韻會》《正韻》子念切,尖去聲。《說文》假也。《廣韻》儗也。又差也。《書·湯誥》天命弗僭。《詩·大雅》不僭不賊。又側禁切,音譖。《詩·小雅》亂之初生,僭始旣涵。《註》僭始,不信之端也。由讒人以不信之言始入,王涵容不察眞僞也。又七林切,音侵。亂也。《詩·小雅》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漢典考證:〔《書·大浩》天命弗僭。〕 謹照原書誥改湯誥。考證:〔《書·大浩》天命弗僭。〕 謹照原書誥改湯誥。
【陶】《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桃。《爾雅·釋丘》再成爲陶丘。《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書·禹貢》東出于陶丘北。《釋名》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說文》陶丘,在濟隂。《戰國策》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註》今定陶縣。《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定陶縣。《史記·越世家》范蠡止於陶。《註》徐廣曰:今定陶。正義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里,止此山之陽也。又《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爲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又縣名。《漢書·地理志》魏郡館陶縣,雲中郡陶林
【云】《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又云云:衆語也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添】《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兼切,音沾。《玉篇》益也。通作沾酟。又《集韻》他念切,音栝。味益也。《李翊俗名小錄》呼下酒具爲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