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稷契论中礼,依止山公典小铨

师资稷契论中礼,依止山公典小铨

诗句读音
师资稷契论中礼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十一薺
拼音: shī zījì qìlùn|lún1|4lǐ
依止山公典小铨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yīzhǐ1gōng diǎnxiǎo quán

师资稷契论中礼,依止山公典小铨释义

【师资】1.《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后因以“师资”指教师。《穀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晋范宁注:“此盖《春秋》之本旨,师资辩説日用之常义。”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唐元稹《论教本书》:“兵兴以来,兹弊尤甚,师资保傅之官,非疾废眊瞶不任事者为之,即休戎罢帅不知书者处之。”宋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右臣闻三代盛王,教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羣材。

【稷契】稷和契的并称。唐虞时代的贤臣。汉王逸《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嗟英俊兮未为双。”汉蔡邕《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臣闻稷契之儔,以德受命,功德靡堪。”唐杜甫《客居》诗:“稷契易为力,犬戎何足吞。”明方孝孺《四月一日蒙赐宴浣花新建草堂感恩怀古偶作》诗:“徒抱稷契心,莫覩唐虞禪。”

【论】《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昆切,音崘。《說文》議也。《廣韻》說也。《周禮·春官·大司樂·賈疏》直言曰論,答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又《論語·序解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經綸世務,故曰綸,圓轉無窮故曰輪,蘊含萬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賢集定故曰撰。《文心雕龍》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述,故仰其經目,稱爲論語,蓋羣論立名,始于兹矣。又《釋名》倫也,有倫理也。《玉篇》思理也。《詩·大雅》於論鼓鐘。《傳》思也。《鄭箋》論之言倫也。《朱傳》言得其倫理也。又《增韻》紬繹討論也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礼】《集韻》禮古作礼。註詳十三畫。(禮)〔古文〕礼《廣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弟切《正韻》良以切,音蠡。《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韻會》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爲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又姓。《左傳》衞大夫禮孔。 《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

【依】《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希切,音衣。《說文》倚也。《書·無逸》知小人之依。《註》言稼穡。《詩·小雅》謀之不臧,則具是依。《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又依稀,猶彷彿也。《劉禹錫詩》宋臺梁館尚依稀。又姓。又《集韻》《韻會》隱豈切,音倚。《詩·大雅》于京斯依。又斧依,與扆通。《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註》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又纏弦也。《儀禮·卽夕禮》設依撻焉。《疏》依,以韋依纏其弦,卽今時弓是也。又《儀禮·士虞禮》佐食無事,則出戸負依南面。《註》戸牖之閒謂之依。又喻也。

【止】《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又《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又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又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

【山】《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與刪音同。《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

【公典】朝廷法典。明于慎行《易谥疏》:“足以慰九原之忠魂,而彰往劝来,有以定万世之公典矣。”明屠隆《綵毫记·拜官供奉》:“荐贤为国,朝庭公典,岂是私恩,何报之有。”典

【小铨】唐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礼部举人,即官得自主铨选,称“小銓”。《旧唐书·职官志二》:“郎中一人掌小銓,亦分为九品,通谓之行署。以其在九流之外,故谓之流外銓,亦谓之小选。”宋孙沔《服阕谢复官表》:“復援小銓之秩,再躋延阁之荣。”参见“小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