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骨倍加寒,徒为厚缯纩

瘦骨倍加寒,徒为厚缯纩

诗句读音
瘦骨倍加寒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五寒
拼音: shòu gǔbèi jiāhán
徒为厚缯纩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túwéi|wèihòuzēng|zèng4

瘦骨倍加寒,徒为厚缯纩释义

【瘦骨】1.谓马的肢体强壮而不肥。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2.指瘦弱的身躯。唐陆龟蒙《记事》诗:“瘦骨倍加寒,徒为厚繒纊。”清纳兰性德《昭君怨》词:“瘦骨不禁秋,总成愁。”清陈梦雷《东行口占》之二:“瘦骨可堪边地苦,敝裘寧耐朔风寒。”

【倍加】加倍;更加。《北齐书·神武帝纪上》:“将出滏口,倍加约束,纤毫之物,不听侵犯。”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武王伐纣平话》卷上:“皇后见寳釧,接得带了,精神倍加。”《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吴氏倍加扫兴,忿怒不已。”

【寒】〔古文〕《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韓。《說文》東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又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又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

【徒】〔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塗。《說文》本作。步行也。《易·賁卦》舍車而徒。又步卒也。《詩·魯頌》公徒三萬。又《爾雅·釋訓》徒輦者也。《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詩·小雅》徒御不驚。又《玉篇》衆也。《書·仲虺之誥》實繁有徒。《前漢·東方朔傳》人至察,則無徒。又《廣韻》空也。《爾雅·釋訓》暴虎,徒搏也。《註》空手執也。又《廣雅》徒,袒也。《史記·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又《正韻》但也。《孟子》徒善不足以爲政。又《廣韻》黨也。《張衡·思賦》朋精粹而爲徒。又弟子曰徒。《論語》非

【厚】〔古文〕垕《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上聲。《說文》山陵之厚也。《玉篇》不薄也,重也。《易廣》博厚配天地。又《戰國策》非能厚勝之也。《註》厚,猶大也。又《增韻》醲也。又《廣韻》姓也。出《姓苑》。又諡法,思慮不爽曰厚。

【缯】《廣韻》疾陵切《集韻》《韻會》慈陵切,音蹭。《說文》帛也。籀文作緈。《前漢·灌嬰傳》睢陽販繒者也。《註》師古曰:繒者,帛之摠名。又國名。《穀梁傳·僖十四年》季姬及繒子遇于防。《周語》杞繒由太姒。《註》杞繒二國,姒姓,夏禹之後。又縣名。《史記·吳大伯世家》敗齊師于艾陵至繒。《註》琅邪繒縣。又姓。《史記·夏本紀》禹爲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爲姓,有繒氏。《前漢·文帝紀》祁侯繒賀爲將軍。又《集韻》咨騰切,音增。徂棱切,音層。作亙切,音贈。義同。又與矰同。《三輔黃圖》佽飛具繒繳以射雁。漢典考證:〔《史記·吳大伯世家》

【纩】《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苦謗切,音曠。《說文》絮也。或从光作絖。《玉篇》綿也。《書·禹貢》厥篚纖纊。《傳》纊,細綿。《儀禮·旣夕》屬纊。《註》纊,新絮。《左傳·宣十二年》三軍之士,皆如挾纊。《註》綿也。又《集韻》古曠切,光去聲。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