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减腰围尽不妨,岂堪三篾束枯肠
诗句 | 读音 |
---|---|
瘦减腰围尽不妨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shòu jiǎnyāo wéijìn|jǐnbù fáng |
岂堪三篾束枯肠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qǐ|kǎikānsānmiè4kū cháng |
瘦减腰围尽不妨,岂堪三篾束枯肠释义
【瘦减】1.减缩。《周礼·考工记·轮人》“是故以火养其阴,而齐诸其阳,则轂虽敝不藃”唐贾公彦疏:“此轂若不以火养炙阴柔之处,使坚与阳齐等,后以革鞔阴柔之处,木则瘦减,革不著木,必有暴起。若以火养之,虽敝尽不藃暴也。”2.犹瘦损。宋卢祖皋《水龙吟·荼蘼》词:“不似梅粧瘦减,占人间丰神萧散。”宋周邦彦《意难忘·美咏》词:“些箇事,恼人肠,试説与何妨?又恐伊,寻消问息,瘦减容光。”
【腰围】1.束腰的带子。唐李贺《贵公子夜阑曲》:“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王琦汇解:“白玉谓腰带上所饰之玉。”2.腰部周围的长度。宋欧阳修《行云》诗:“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明陈铎《二犯江儿水·四时闺怨》曲:“征雁往南飞,雁归人未归。想象腰围,做就寒衣。”清赵翼《钱竹初挽诗》之二:“腰围月减频量带,目疾宵昏只掩关。”
【尽】《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又姓。見《萬姓統譜》。又《
【不妨】可以、无妨碍之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宋梅尧臣《睡意》诗:“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明李贽《答刘宪长书》:“纵不落髮,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准备给孩子们讲的话,不妨到此为止。”2.不料。唐皮日休《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诗:“更嚮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3.很,非常。《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性行不妨慈善。”蒋礼鸿通释:“就是很慈善。”《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问:‘维摩与文殊对谈何
【岂】《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說文》還師振旅樂也。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又《集韻》《正韻》可亥切,音鎧。與凱愷通。軍勝之樂也。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 《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漢典考證:〔《說文》還師振樂也。〕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考證:
【堪】《唐韻》口含切《集韻》《韻會》枯含切《正韻》苦含切,音戡。《說文》勝也。又任也,可也。《家語》子貢曰:吳王爲人猛暴,羣臣不堪。《羊祜讓開府表》臣有何功,可以堪之。又堪輿,天地總名。《范浚心箴》茫茫堪輿,俯仰無垠。又《孟康曰》堪輿,神名,造輿宅書者。又山形奇怪也。《揚雄·蜀都賦》堪當隱倚。又姓。《風俗通》八元仲堪之後。又《說文》地突也。《徐鉉註》地穴中出也,據此與龕同。又《集韻》楚錦切,音墋。土也。一曰不淸澄。 通作勘,戡。別作龕。《正字通》經傳錯互者,因聲近而譌。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篾】《廣韻》《集韻》《韻會》莫結切《正韻》彌列切,音蔑。竹皮也。《書·顧命》敷重篾席。《傳》篾,桃枝竹。《疏》篾,折竹之次靑者。《宋書·明帝紀》太妃乘靑篾車,隨相檢攝。《詩·韻輯略》蔓也。今蜀及關中亦謂竹篾爲蔓。又竹名。《張衡·南都賦》其竹則籦籠篾。《李善註》篾,桃枝也。又小貌。《揚子·方言》木細枝謂之杪,江淮陳楚閒謂之篾。《註》篾,小貌也。
【束】《唐韻》書玉切《集韻》《韻會》輸玉切《正韻》式竹切,音。《說文》縛也。徐曰:束薪也。《詩·周南》白茅純束。又五疋爲束。《禮·雜記》納幣一束。又五十矢爲束。《詩·周頌》束矢其搜。又脯十脡曰束。《穀梁傳·隱元年》束脩之肉,不行境中。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束州,趙地。又姓。《統譜》望出南陽,漢疏廣後,避難改爲束。又《韻會》春遇切《周禮·註疏》詩注切,音戍。約也。《周禮·司約註》言語之約束。約音要。《史記·漢高紀》待諸侯至,定要束耳。又叶所律切,音率。《蔡邕·筆賦》削文竹以爲管,如桼絲之纏束。形條搏以直端,染元
【枯肠】亦作“枯膓”。1.饥渴之肠,枵腹。唐郑嵎《津阳门诗》:“开壚引满相献酬,枯肠渴肺忘朝饥。”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枯肠未易禁三碗,坐数荒村长短更。”宋陆游《饭后偶题》诗:“环堵萧然百虑忘,天教得饭飫枯肠。”明刘基《寒夜谣》之一:“无酒可饮,寒不能眠。枯肠饥鸣,百虑交煎。”2.比喻枯竭的文思。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椀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宋朱熹《再用韵题翠壁》:“珍重诗翁莫相恼,枯肠搅断鬢丝华。”清李渔《慎鸾交·久要》:“须待我情中生法,把枯膓徧搜。”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