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卷残书天欲暮,闻君剥啄叩门声

手卷残书天欲暮,闻君剥啄叩门声

诗句读音
闻君剥啄叩门声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wénjūnbāo zhuókòu ménshēng
手卷残书天欲暮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十一暮
拼音: shǒu juàncán shūtiānyùmù

手卷残书天欲暮,闻君剥啄叩门声释义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君】〔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又子孫稱先

【剥啄】亦作“剥琢”。1.象声词。敲门或下棋声。宋苏轼《次韵赵令铄惠酒》:“门前听剥啄,烹鱼得尺素。”清钱谦益《观棋绝句》之六:“疎帘清簟楚江秋,剥啄丛残局未收。”清阮升基《修宜兴县旧志》:“是日宿戚袁氏家,闻剥琢声,出视无所见。”2.可重迭使用。唐韩愈《剥啄行》:“剥剥啄啄,有客至门。”亦作“剥琢”。1.叩击,敲打。唐高适《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啄,亦从乌帽自欹斜。”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汪越》:“向山西行七八里,果见丛树中,有茅屋数椽,门悬韦箔,绕以笆篱。方将剥啄,而老人已扶笻出。”2.谓用喙刮啄。郭沫若《山

【叩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晋陶潜《乞食》诗:“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红楼梦》第二六回:“再往怡红院来,门已关了,黛玉即便叩门。”茅盾《虚惊》:“一丛巨大的黑影渐渐移近了,光景就是曾去叩门而且进去过的那所大房子。”

【声】《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

【手卷】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我如今将从前屈死的忠臣良将,画成一个手卷。”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伪画致祸》:“时传闻有《清明上河图》手卷,宋张择端画,在故相王文恪胄君家。”孙犁《秀露集·画的梦》:“你如果去捅一下卖画人的屁股,他就会给你拿出一种叫‘手卷’的秘画,也叫‘山西灶马’,好看极了。”2.指备签名用的长卷。《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但建造这祠,须数千金。我裱了个手卷在此,愿捐的写在上面。”

【残书】的书。宋陆游《病中作》诗:“一病二十日,直愁难自还,残书不成读,长夜只供闲。”宋刘克庄《挽陈北山》诗:“握笔临池惯,残书映雪勤。”

【天】〔古文〕兲《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又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

【暮】《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故切,音慕。本作莫。《說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註》平野中望日將落,如在草茻中也。《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塗遠。《屈原·離騷》恐美人之遲暮。○按經典本皆作莫。今或相承用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