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诗句读音
分镳扬木铎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fēn biāoyángmù duó
首路回竹符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shǒu lùhuízhú fú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释义

【分镳】《晋书·孝武帝赞》:“燕之击路,郑叔分鑣。”《南史·刘之遴传》:“张苍之传《左氏》,贾谊之袭荀卿,源本分鑣,指归殊致,详略纷然,其来旧矣。”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鑣并驱。”唐白居易《祭崔相公文》:“微之、梦得、慕巢、师皋,或徵雅言,酣咏陶陶;或命俗乐,丝管嘈嘈。藉草荫松,枕麴餔糟。曾未周岁,索然分鑣。”

【扬】〔古文〕敭《唐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陽。飛舉也。《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薪。《傳》揚,激揚也。《疏》謂水急激而飛揚,波流疾之意也。又《豳風》以伐遠揚。《疏》謂長條揚起者。又《增韻》發也,顯也。《廣韻》舉也。《易·夬卦》揚于王庭。《疏》發揚決斷之事於王者之庭。《書·堯典》明明揚側陋。《禮·文王世子》或以言揚。《疏》能言語應對,亦舉用之。又稱說也。《禮·祭統》銘者,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前漢·季布傳》使僕游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又《爾雅·釋詁》揚,續也。又簸去糠

【木铎】1.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鐸。”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鐸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鐸,武事奋金鐸。”《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鐸徇以市朝。”宋苏轼《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帝阁》之一:“蔼蔼龙旂色,琅琅木鐸音。”清邹容《革命军》第四章:“自古司东亚文化之木鐸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2.以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首路】上路出发。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今旍麾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唐颜真卿《项王碑阴述》:“剋期首路,竟陵是諗。”清顾炎武《与颜修来手札》:“去秋得接光尘,恨首路匆匆,未获信宿之留,以聆微言而商大业。”2.犹路途。唐杨巨源《怀德抒情寄上信州座主》诗:“幢盖全家去,琴书首路随。”清恽敬《答姚秋农书》:“得沙井、建昌两书,知首路平安,幸甚。”

【回】《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又《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又《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又《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又《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又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又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

【竹符】使符”的省称。《后汉书·百官志三》:“尚符璽郎中四人。本注曰:旧二人在中,主璽及虎符、竹符之半者。”2.泛指地方长官印符。唐权德舆《送孔江州》诗:“才子厌兰省,邦君荣竹符。”宋苏轼《皇兄令史赠博州防御使傅平侯制》:“故具官令史,端厚有常,靖恭寡过,生不勒於保傅,没见思於族姻,宜分竹符,就赐茅社。”清曹寅《书院瓶中杏花将残漫赠三绝句》之二:“慧色为谁延一日,竹符新调锡山泉。”参见“竹使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