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髻插簪,实志共同参

双林髻插簪,实志共同参

诗句读音
双林髻插簪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shuāng línjìchāzān
实志共同参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shízhì4|1tóng cān

双林髻插簪,实志共同参释义

【双林】指释迦牟尼涅槃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神光壮丽,若金刚之在双林。”周祖谟校释:“佛在拘尸那城阿夷罗跋提河边娑罗(sala)双树前入般湼槃(见《大般湼槃经》)。在今印度北方Kasia(距Gorakhpur约三十二英里)。”南朝梁元帝《荆州长沙寺阿育王像碑》:“然俱冥四德,脱屣双林;示表金棺,现焚檀椁。”唐王勃《释迦佛赋》:“双林告灭,演摩訶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罗之诀。”参见“双树”。2.借指释迦牟尼。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论》:“别於方等深经,领括枢要,源发般若,流贯双林。”唐姚合《赠王山人

【髻】《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音計。《說文》總髮也。从髟,吉聲。古通用結,此字後人所加。《史記·陸賈傳》尉佗魋結箕踞。《漢書註》結讀曰髻。《玉篇》同。《集韻》亦作紒。又《集韻》喫吉切,音詰。《莊子·達生篇》竈有髻。《註》髻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又《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

【插】《唐韻》楚洽切《集韻》《韻會》《正韻》測洽切,音鍤。《說文》刺肉也。《廣韻》刺入也。《前漢·高帝紀》羽檄徵天下兵。《註》魏武奏事云:今邊有警,輒露檄插羽。又《急就篇·師古註》插者,擔也。兩頭鑯銳,所以插刺禾束,而擔之也。《集韻》或作捷。又與鍤同。刺土器也。《戰國策》坐而織蕢,立則杖插。又《集韻》七接切,音妾。搢也。與扱同。又側洽切,音眨。攝也。 从干从臼。俗作揷挿,非。

【簪】〔古文〕兂《廣韻》側吟切《集韻》《韻會》緇岑切《正韻》緇深切,音。首筓也。《釋名》簪,兓也,連冠于髮也。又也,因形名之也。又《廣韻》作含切《集韻》《韻會》《正韻》祖含切,音鐕。義同。又疾也。《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來也。又《前漢·百官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裊。《註》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又《集韻》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肅讀。又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舊讀作攢。 《集韻》或作、篸。漢典考證:〔《易·豫卦

【实】〔古文〕宲《唐韻》《廣韻》神質切《集韻》《類篇》《韻會》食質切,音失。《說文》實,富也。从宀从貫。貫,貨貝也。《廣韻》誠也,滿也。《增韻》充也,虛之對也。《易·本義》乾一而實,坤二而虛。《孟子》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宋程頤曰》心有主則實,實則外患不能入。又華實。《晉語》華則榮矣,實之不知,請務實乎。《史記·商鞅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又物成實也。《爾雅·釋草》果臝之、括樓昺疏。實卽子也。《禮·月令》季春,乃爲麥祈實。《註》謂於含秀求其成也。又品物也。《左傳·莊二十二年》庭實旅百。《註》庭之所實

【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玉篇》同也,衆也。《廣韻》皆也。《增韻》合也,公也。《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音恭。《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又姓。《氏族略》以國爲氏。又地名。《詩·大雅》侵阮徂共。《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恭上聲。《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

【同参】参与。《南史·沉演之传》:“景仁寻卒,乃以后军长史范曄为左卫将军;与演之对掌禁旅,同参机密。”2.佛教语。谓共同参谒一师。亦为同事一师之佛教徒之互称。宋王安石《驴》诗之一:“临路长鸣有真意,盘山弟子久同参。”《景德传灯录·令遵禅师》:“勤曰:‘吾久侍丹霞,今既垂老,倦于提诱,汝可往謁翠微,彼即吾同参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六:“于是供主便向大家感谢的施礼说:‘同参的摄照!’”3.共同参悟研究。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禪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