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从六阁得幅纸,朱书旁行俨如此
诗句 | 读音 |
---|---|
朱书旁行俨如此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仄 韵脚:上四紙 拼音: zhū|shúshūpáng xíngyǎn rúcǐ |
谁从六阁得幅纸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2cóng|zòngliù|lùgédé|děi|defúzhǐ |
谁从六阁得幅纸,朱书旁行俨如此释义
【旁行】1.遍行。《易·繫辞上》:“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汉书·地理志上》:“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颜师古注:“旁行,谓四出而行之。”唐柳宗元《舜禹之事》:“禹旁行天下,功繫於人者多,而自忘也晚。”2.广泛流传。宋陈师道《<王平甫文集>后序》:“其号位势力不足动人,而人闻其声,家有其书,旁行於一时而下达於千家,虽其怨敌,不敢议也。”明唐寅《刘太仆墓志铭》:“美风大振,嘉德旁行。”3.横写。《史记·大宛列传》:“﹝安息﹞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宋苏轼《记梦》诗叙:“乐全先生,梦人
【俨如】端庄貌。《新唐书·郭元振传》:“自朝还,对亲欣欣,退就室,儼如也。”2.宛如,好象。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状》:“民有积粟,野无饿殍,鷄犬牛羊散被草野,富庶充实,儼如承平之世。”清李天馥《<溉堂诗集>序》:“鬚眉毕白,儼如商洛之就聘者。”郭沫若《苏联纪行》:“彼此本不相识,但国外相逢俨如旧友。”典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从】《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从,向隂爲比。士之趨嚮,不可不愼。(從)《廣韻》疾容切《集韻》《韻會》《正韻》牆容切,俗平聲。《說文》本作从。相聽也。《書·益稷》汝無面從。《說命》后從諫則聖。又《廣韻》就也。《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禮·曲禮》謀于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又《爾雅·釋詁》自也。《詩·小雅》伊誰云從。《箋》言譖我者,是言從誰生乎。《晉書·明帝紀》不聞人從日邊來。又姓。《廣韻》漢有將軍從公。《何氏姓苑》今東筦人。又《廣韻》《集韻》七恭切,促平聲。《廣韻》從容也。《正韻》從容,舒緩貌。《書
【六】《唐韻》《集韻》《韻會》力竹切《正韻》盧谷切,音陸。《說文》易之數,隂變于六,正于八。《玉篇》數也。《增韻》三兩爲六,老隂數也。又國名。《左傳·文五年》楚人滅六。《史記·黥布傳》布者,六人也。《註》索隱曰:地理志,廬江有六縣。蘇林曰:今爲六安也。又叶錄直切,音近力。《前漢·西域敘傳》總統城郭,三十有六。修奉朝貢,各以其職。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纸】《廣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只。《說文》絮一苫也。《韻會》古人書於帛,故裁其邊幅,如絮之一苫。《釋名》紙,砥也,平滑如砥石也。《東觀漢記》黃門蔡倫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初學記》古者以縑帛依書長短隨事截之,名曰幡紙,故其字从糸。至後漢,蔡倫剉故布擣抄作紙。又其字从巾。《張揖·古今字詁》巾部云:紙今帋。則其字从巾之謂也。又姓。《魏書·官氏志》渴侯氏,後改爲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