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识辽东丁令威,眼看世事熟兴衰

谁识辽东丁令威,眼看世事熟兴衰

诗句读音
谁识辽东丁令威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2shí|zhìliáo dōngdīng líng wēi
眼看世事熟兴衰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ǎn kànshì shì2xīng shuāi

谁识辽东丁令威,眼看世事熟兴衰释义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识】〔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又姓。見《姓纂》。又《廣韻》《集韻》《韻會》

【辽东】指辽河以东的地区,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郡。解放后(1949年)设省,1954年撤销,与辽西省合并复设辽宁省。《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南朝宋袁淑《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讯此倦游士,本家自辽东。”宋贺铸《丛台歌》:“彷徨华表不忍去,岂独辽东丁令威。”明王鏊《震泽长语·食货》:“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餘里,故有吏卒数千人,虏不能攻。”漢

【丁令威】传说是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於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宋苏轼《和移居》诗:“我岂丁令威,千岁復还兹。”清卓尔堪《题脊令图》诗:“君罢招魂君莫悲,莫信真同丁令威。鹰鸇罗网何所据,他时或得生人归。”张恭《狱中口占》诗之三:“北邙华表如林立,何处重寻丁令威。”

【眼看】1.眼见;目睹。唐王绩《过酒家》诗之二:“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眼看着那架敌机,机身上噗地冒出一股火来。”2.坐观而无所作为。多用于对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或发展。丁玲《团聚》:“他横竖是自作自受……我不能眼看他受苦。”3.看得见。有马上、很快的意思。宋陆游《言怀》诗:“乐事眼看成昨梦,倦游心伏作衰翁。”《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我只可笑我们玉格这个傻哥儿,眼看着这就要作哥儿的爹了,也这么傻头傻脑的,不言语一声儿?”曹禺《日出》第二幕:“大丰大楼已经动了工,砸好地基,眼看着就可以

【世事】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郑玄注:“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孙诒让正义:“事谓道艺曲艺之等,四民皆有之。”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有一曰世事。”孙诒让正义引蒋载康云:“世事,累世专业相传,凡巫、医、卜筮诸艺事。”3.时事;世上的事。《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嚳,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宋陆游《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叶

【熟】〔古文〕《玉篇》市六切《廣韻》殊六切,音淑。《說文》本作。食飪也。《玉篇》爛也。《禮·祭義》亨熟羶薌。又《廣韻》成也。《書·金滕》歲則大熟。又《戰國策》願王熟慮之。又《史記·齊悼惠王世家》灌將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又《史記·大宛傳》率多進熟于天子。《註》漢書音義曰:進熟,美語如成熟者也。又《釋名》荆豫人謂長婦曰熟。熟,祝也。祝,始也。 《韻會》熟,本作孰。後人加火,而孰但爲誰孰字矣。zdic.net漢&#

【兴衰】兴盛和衰落。《史记·太史公自序》:“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絶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北史·崔浩传》:“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尠不由此。”明梁辰鱼《浣纱记·养马》:“过去的雌雄休竞,未来的兴衰无定。”《红楼梦》第一回:“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