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霜绡图景象,翠微高处一开颜
诗句 | 读音 |
---|---|
翠微高处一开颜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cuì wēigāo chùyīkāi yán |
谁为霜绡图景象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三十六養 拼音: 2wéi|wèishuāng xiāotú jǐngxiàng |
谁为霜绡图景象,翠微高处一开颜释义
【翠微】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郭璞注:“近上旁陂。”郝懿行义疏:“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鬱葐蒀,望之谸谸青翠,气如微也。”唐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宋司马光《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八水三川路渺茫,翠微深处白云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地当山之翠微,深崖坠壑,尚在其下,不觉其为幽閟;乱峯小岫,初环於上,不觉其为孤高。”郁达夫《题画》诗之一:“藜杖意行闻午鷄,人家住在翠微西。”2.泛指青山。唐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诗:“峭壁
【高处】;高的部位。《后汉书·王常传》:“贼反走入城,常追迫之,城上射矢雨下,帝从百餘骑自城南高处望。”宋苏轼《寄黎眉州》诗:“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新民晚报》1992.10.9:“低处的花枝已经折光,只有高处的,还能如期吐出小骨朵儿。”2.长处;优点。明沉德符《野获编·词曲·西厢》:“《歌舞丽堂春》云:‘四方’、‘八荒’、‘万邦’,俱六字三韵,稳贴圆美,他尚未易枚举,盖胜国词家高处自有在,此特其剩技耳。”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开颜】1.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想人生百年能有几,要博个开颜日。”巴金《秋》三:“‘三表妺,你倒比枚表弟还着急,’琴噗嗤笑道,连芸也开颜笑了。”2.修饰容貌。《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閭。”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霜绡】白绫。亦指画在白色绫子上的真容。唐玄宗《题梅妃画真》诗:“霜綃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宋柳永《西施》词之三:“恐伊不信芳容改,将憔悴、写霜綃。”元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一:“珠璣错落照兰室,龙蛇偃蹇蟠霜綃。”
【图景】画面上的景物、景况。《中国小説史稿·概说》:“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本来很丰富,保存下来的虽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也已经反映出了我国远古时代社会生活的图景和我们祖先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