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云青士太无情,偏结骚人冷淡盟
诗句 | 读音 |
---|---|
偏结骚人冷淡盟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二庚 拼音: 1jié|jiēsāo rénlěng dàn2 |
谁云青士太无情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2yúnqīng shìtàiwú qíng |
谁云青士太无情,偏结骚人冷淡盟释义
【偏】《唐韻》芳連切《集韻》《韻會》《正韻》紕延切,音篇。頗也,側也。《書·洪範》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又中之兩旁曰偏。《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又屬也。《左傳·襄三年》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舉其偏不爲黨。又《周禮·夏官》疏:五十人爲偏。又《司馬法》車戰,二十五乗爲偏。詳前伍字註。又偏枯。《荀子·非相篇》禹跳湯偏。《鄭註》湯半體枯。又姓。漢偏呂。見《史游急就章》。又偏翩篇古通用。《易·泰卦》翩翩不富以其鄰。陸德明作篇篇。古文作偏偏。漢典考證:〔《周禮·地官》五十人爲偏。〕 謹按此夏官
【结】《廣韻》《正韻》古屑切《集韻》《韻會》吉屑切,音拮。《說文》締也。《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詩·檜風》我心蘊結兮。又《曹風》心如結兮。《疏》如物之裹結。《禮·曲禮》德車結旌。《註》結,謂收斂之也。《疏》結,纏其旒著於竿也。《前漢·五行志》衣有襘,帶有結。《註》結,締結之結也。又《博雅》曲也。又《玉篇》要也。又《集韻》胡計切,音系。《前漢·張釋之傳》跪而結之。《註》師古曰:結,讀曰係。又《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又《集韻》吉詣切,音計。《前漢·陸賈傳》尉佗魁結箕踞。《註》師古曰:結,讀曰髻。
【骚人】屈原作《离骚》,因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唐李白《古风》:“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2.诗人,文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骚人之文,自兹而作。”《宣和画谱·李公麟》:“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清沉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典
【冷淡】。1.不浓艳;素净淡雅。唐白居易《白牡丹》诗:“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宋刘子翚《满庭芳·桂花》词:“叶底轻黄纂纂,恼人是微裂方缄。翛然胜,清真冷淡,无艷寄尘凡。”元张翥《水龙吟·广陵送客,次郑兰玉赋蓼花韵》:“水天瀟洒,秋容冷淡,凭谁点缀?”明唐寅《黄莺儿》词:“王孙浪游,光阴水流,梨花冷淡和人瘦。”2.幽寂;冷清。南唐李中《徐司徒池亭》诗:“扶疏皆竹柏,冷淡似瀟湘。”宋梅尧臣《辛著作知西京永宁》诗:“冷澹鳩鸣屋,宽闲水满塘。”元耶律楚材《对雪鼓琴》诗:“笑捻吟鬚吟雪诗,冷淡生活太清絶。”明王
【盟】〔古文〕《唐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明。《釋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類篇》誓約也。又信也。《書·呂》罔中于信,以覆詛盟。《周禮·春官·盟祝》註:盟詛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疏》盟者,盟將來。詛者,詛往過。《春秋·正義》凡盟禮,殺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違,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禮·曲禮》涖牲曰盟。《疏》割牲左耳,盛以珠盤。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爲盟書。書成,乃歃血讀書。又盟府,司盟之官也。《左傳·僖五年》藏於盟府。又《集韻》武永切,明上聲。義同。又《集韻》眉病切,明去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云】《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又云云:衆語也
【青士】竹的代称。竹色青,故称。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有柏,苍官青士拥列,与槐朋友。”
【太】《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同。《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又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又叶力至切,音利。《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 亦作太。
【无情】虚伪不实。《礼记·大学》:“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明张居正《奉谕看详民本》:“臣等传示圣意……若有虚揑,自宜坐以诬告之条。庶四方民隐,无不毕达;而无情者,亦不得尽其辞矣。”2.没有情义;没有感情。《汉书·公孙弘传》:“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唐崔涂《春夕》诗:“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清查慎行《邺下杂咏》:“浊漳最是无情物,送尽繁华只此声。”明杨慎《鲁之郊禘辩》:“执此以讯,如无情之狱,一鞫而见其肺肝矣。”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无情的蚊子把老汉的脸、胳膊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