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归故里,只得奠吟魂

谁知归故里,只得奠吟魂

诗句读音
谁知归故里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2zhī guīgù lǐ
只得奠吟魂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zhǐ dediànyín hún

谁知归故里,只得奠吟魂释义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知归】。南朝齐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虽復身填沟壑,犹望妻子知归。”2.谓知所归循、归依。南朝梁陆倕《石阙铭》:“悬书有附,委篋知归。”唐李彦芳《乐德教胄子赋》:“入于国学,习者由是知归;祭于瞽宗,享者于焉报本。”3.欲求归隐。唐杜甫《渼陂西南台》诗:“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浦起龙心解:“‘知归’、‘取适’言能知归隐,薄俗便可忘忽;自取适情、万事谁堪比并。”

【故里】;家乡。南朝梁江淹《别赋》:“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臣得重赏,由如衣锦夜行;特望天恩,放臣皈国,还於故里,岂不是大王慈恩?”宋陈师道《次韵苏公题欧阳叔弼息斋》:“行者归故里,居者爱吾庐。”郭小川《厦门风姿》诗:“呵,我所熟悉的山区--我们英雄的故里。”典

【只得】犹仅有,只有。唐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簫鼓几时回。”《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他当日来的时候,只得头上几茎黄毛,身上还是光光的。”茅盾《动摇》一:“那时,他只得三十四岁,正做着县里育婴堂董事的父亲还没死,金凤姐尚未买来,儿子只有三岁。”2.只好;只能;不得不。《宣和遗事》前集:“宋江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朝廷不奈何,只得出榜招諭宋江等。”明李贽《复晋川翁书》:“倘其父终不肯变,亦只得随顺其间,相几而动。”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腹中生了蛔虫,弄

【奠】《廣韻》《集韻》《韻會》堂練切,音電。定也。《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盤庚》奠厥攸居。《周禮·天官·職幣》辨其物而奠其錄。《註》謂別其物色,而定其錄籍也。又薦也,頓爵神前也。《禮·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先師,秋冬亦如之。又置也。《禮·內則》奠之而後取之。《註》男女授器必以篚,若無篚,則授者置諸地,受者亦就地以取之。又《集韻》徒徑切,音定。《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又《韻會》唐丁切,音亭。《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凡行奠水,磬折以參伍。《註》奠水,渟水也。 《說文》从酋。酋,酒也,下其

【吟魂】1.诗人的灵魂。五代齐己《经贾岛旧居》诗:“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迴。”宋蒋捷《探芳信·菊》词:“料应陶令吟魂在,凝此秋香妙。”2.指诗人的梦魂。元马臻《旅夜》诗:“睡薄吟魂冷,西风亦屡惊。”3.诗情;诗思。唐李咸用《雪》诗:“高楼四望吟魂敛,却忆明皇月殿归。”宋苏舜钦《师黯以彭甘五子为寄》诗:“枕畔冷香通醉梦,齿边餘味涤吟魂。”元叶颙《日暮江村杂兴》诗:“孤舟中夜笛,感慨动吟魂。”《水浒传》第三九回:“消磨醉眼,倚青天万叠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