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行迈应相似,倍感诗家咏叹情

黍离行迈应相似,倍感诗家咏叹情

诗句读音
倍感诗家咏叹情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四清
拼音: bèigǎnshī1|0|0yǒng tànqíng
黍离行迈应相似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shǔ líxíng mài1|4xiāng sì

黍离行迈应相似,倍感诗家咏叹情释义

【倍】〔古文〕俖《集韻》補妹切,音背。《說文》反也。《禮·緇衣》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淮南子·人閒訓》單豹倍世離俗,巖居谷飮。又鄙俗也。《論語》斯遠鄙倍矣。又物財人事加等曰倍。《易·說卦》利市三倍。《詩·大雅》如賈三倍。《書·周官》夏商官倍,亦克用乂。又《左傳·僖三十年》燭之武曰:焉用亡鄭以倍鄰。《註》益也。又《越絕書》計倪曰: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又《韓愈·韓滂墓誌》滂讀書倍文,功力兼人。《註》倍文,謂背本暗記也。《周禮註》倍文曰諷,韓語本此。又《集韻》《韻會》《正韻》蒲

【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古禫切,甘上聲。《廣韻》動也。从心咸聲。《增韻》格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又《字彙補》戸坎切。與撼通。《詩·召南》無感我帨兮。又《集韻》《正韻》胡紺切。與憾通。恨也。《左傳·昭十一年》唯蔡於感。 咸有感義,故感字从咸。

【家】〔古文〕《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音加。《說文》家居也。《爾雅》戸牖之閒謂之扆。其內謂之家。《詩·周南》宜其室家。《註》家謂一門之內。又婦謂夫曰家。《孟子》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又一夫受田百畝,曰夫家。《周禮·地官》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註》有夫有婦,然後爲家。又大夫之邑曰家,仕於大夫者曰家臣。《左傳·襄二十九年》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又天家,天子之稱。《蔡邕·獨斷》天子無外,以天下爲家。又居其地曰家。《史記·陸賈傳》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又著述家。《前漢·武帝紀》表章六經

【咏叹】见“咏叹”。亦作“咏嘆”。长声吟叹。亦谓歌颂赞美。《礼记·乐记》:“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孔颖达疏:“咏叹者谓长声而叹矣。”宋叶适《毛积夫墓志铭》:“某自量不在友朋下,幸赐之铭,抑扬咏叹之,死不恨矣。”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盖诗有关咏嘆者,不得不用虚字,以伸长其音。”杨朔《海市》:“这种奇景,古时候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要高声咏叹。”亦作“咏嘆”。1.歌唱;吟诵。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咏叹中雅,转运中律。嘽缓舒绎,曲折不失节。”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追三代之遗音,想舞雩之咏叹。

【情】〔古文〕啨《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正韻》慈盈切,音晴。性之動也。从心靑聲。《董仲舒曰》人欲之謂情。《詩序》六情靜于中,百物盪于外。《白虎通》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禮·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情,實也。《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又叶慈良切,音牆。《韓愈·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淸風戸凉。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情。 《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與情皆从心。性卽心之理,情卽心之用。

【黍离】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周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三国魏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宋柴望《多景楼》诗:“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明张煌言《舟次琅琦谒钱希声相公殡宫》诗之一:“赤手曾扶板荡运,黄肠犹带黍离愁。”

【行迈】行走不止;远行。《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醉。”马瑞辰通释:“迈亦为行,对行言,则为远行。行迈连言,犹《古诗》云‘行行重行行’也。”汉王充《论衡·指瑞》:“实者驎至,无所为来,常有之物也,行迈鲁泽之中,而鲁国见其物遭获之也。”唐杜甫《催宗文树鸡栅》诗:“吾衰怯行迈,旅次展崩迫。”明杨士奇《汉江夜泛》诗:“悠悠念行迈,慊慊怀所懽。”周咏康《杂诗》:“行迈多伤感,凄愴理素琴,一弹再三嘆,哀响入云岑。”参见“行行”。

【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

【相似】相类;相像。《易·繫辞上》:“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南朝梁萧统《采莲曲》:“桂楫兰橈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清李渔《意中缘·名逋》:“只要画得有几分相似,就不十分到家,我和你指点一指点,改正一改正,也就可以充得去了。”老舍《赶集·黑白李》:“其实他俩的脸都很白,而且长得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