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增凛冽,寒日减清晖

朔风增凛冽,寒日减清晖

诗句读音
朔风增凛冽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shuò fēngzēnglǐn liè
寒日减清晖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hán4jiǎnqīng huī

朔风增凛冽,寒日减清晖释义

【朔风】指北方的音乐。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楚。”2.北风,寒风。三国魏曹植《朔方》诗:“仰彼朔风,用怀魏都。”唐长孙佐辅《关山月》诗:“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正值隆冬天气,朔风凛冽,彤云密布,降下一天大雪。”徐迟《祁连山下》:“十月下旬,傍晚。塞外早已天寒地冻。戈壁滩上,朔风怒号。”汉

【增】《唐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正韻》咨登切,音曾。《說文》益也。一曰重也。《詩·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史記·黃霸傳》戸口歲增。又衆也。《詩·魯頌》烝徒增增。又與層通。增城漢宮。見前城字註。《揚雄·甘泉賦》增宮參差。又與曾通。又《廣韻》《集韻》《韻會》子鄧切《正韻》子孕切,音橧。賸也。

【凛冽】1.极为寒冷。晋傅咸《神泉赋》:“六合萧条,严霜凛冽。”唐李白《大猎赋》:“若乃严冬惨切,寒气凛冽,不周来风,玄冥掌雪。”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当日箇天时凛冽,怎能勾身上温和。”清陈梦雷《孟冬寒气至》诗:“严冬变气候,寒威何凛冽。”叶圣陶《一篇宣言》:“天气本来已经寒冷,这当儿尤其觉得凛冽,好像换穿了单衣似的。”2.形容态度严肃,令人敬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皇泰主﹞颜色凛冽,在廷者皆流汗。”胡三省注:“言严冷也。”清钱谦益《母郑氏封太安人》:“官某之母,天与柔嘉,人推贞淑,凛冽誓夫,

【寒】〔古文〕《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韓。《說文》東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又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又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

【日】〔古文〕《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又《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

【减】《玉篇》古斬切,音減。俗減字。(減)《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斬切,音鹼。《說文》損也。《玉篇》少也,輕也。《禮·樂記》禮主其減。又水名。《山海經》番條之山,減水出焉。又岐山亦出減水,東南流注于江。又姓。《史記·酷吏傳》減宣。又《廣韻》《集韻》下斬切,音豏。又《集韻》公陷切,音。義同。 俗作减,非。(減)漢典考證:〔又姓。《前漢·酷吏傳》減宣。〕 謹按漢書作咸,史記作減。前漢改史記。 考證:〔又姓。《前漢·酷吏傳》減宣。〕 謹按漢書作咸,史記作減。前漢改史記。 zdi

【清晖】的光辉、光泽。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双鸞游兰渚,二离扬清暉。”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明陶宗仪《南浦》词:“画图依约天开,荡清暉别有越中真趣。”清方文《秋夜饮顾与治斋中》诗:“清暉在山川,流光及城闕。”2.比喻容光,面容。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兰桂有芬,清暉自远。”唐李商隐《梦令狐学士》诗:“山驛荒凉白竹扉,残灯向晓梦清暉。”明夏完淳《六君咏·徐詹事》:“灵旗动虚无,清暉宛如昨。”3.山水的代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