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字禅笼络虚空,骂古塔主不明要旨
诗句 | 读音 |
---|---|
说文字禅笼络虚空 | 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shuō|shuì|yuèwén zì chánxūkōng|kòng|kǒng |
骂古塔主不明要旨 |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mà3tǎzhǔbù míngyào zhǐ |
说文字禅笼络虚空,骂古塔主不明要旨释义
【说】〔《易·益卦》民説無彊。〕 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
【文字禅】用诗文阐发的禅理。宋戴复古《寄报恩长老恭率翁》诗:“好留一室舘狂客,早晚来参文字禪。”明焦竑《焦氏笔乘·不改其乐》:“《谈苑醍醐》云:‘有问予颜子不改其乐,所乐者何事?予曰:且问子,人不堪其忧,所忧者何事?知世人之所忧,则知颜子之所乐矣。’……此我辈文字禪,不须更下一转语也。”
【虚】〔古文〕《唐韻》朽居切《集韻》《正韻》休居切,音噓。空虛也。又《易·繫辭傳》周流六虛。《註》六虛,六位也。《疏》位本無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又《大戴禮》虛土之人大。《註》虛,縱也。又孤虛。《史記·龜筴傳》日辰不全,故有孤虛。又星名。《書·堯典》宵中星虛。又姓。《通志·氏族略》虛氏。見《姓苑》。又虛無,山名。《顏氏家訓》柏人城東有一孤山,或呼爲虛無山。又《廣韻》去魚切,音祛。《說文》大丘也。《集韻》古者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謂之虛。又地名。《春秋·桓十二年》會宋公于虛。《註》宋地。又水名。《前漢
【空】《唐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音崆。空虛也。《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謂之空。又大也。《詩·小雅》在彼空谷。《傳》大也。又盡也。《爾雅·釋詁》空,盡也。《詩·小雅》杼柚其空。又太空,天也。又地名。《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左傳·哀二十年》宋公遊于空澤。《註》空澤,宋地。《史記·殷本紀註》伊尹生于空桑。《前漢·地理志》京兆縣十二,其三曰船司空。《註》縣名。本主船之官,遂以爲縣。又《武帝紀》元鼎五年,行幸雍遂,踰隴登空同。《註》空同,山名。亦作崆峒。《山海經》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
【骂】《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駕切,音禡。《說文》詈也。《註》徐鍇曰:謂以惡言加罔之也。《史記·留侯世家》輕士善罵。又與傌同。《前漢·賈誼傳》同鯨,劓,髠,刖,笞,傌,棄市之法。
【古】〔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
【塔】《唐韻》吐盍切《集韻》《韻會》託合切,音榻。物墮聲也。又《集韻》達合切,音沓。累土也。《說文》西域浮屠也,或七級九級,至十三級而止。其五級者,俗謂之錐子。唐太宗貞觀三年,長安宮城南建大慈恩寺,造甎浮圖,藏釋元奘所取西域佛經,名鴈塔。梵本謂之鴈塔者,昔有伽藍,依小乗食三淨食。三淨食者,鴈犢鹿也。一日見鴈飛,輒曰:衆僧闕供摩訶薩埵,宜知摩訶薩埵,梵言好施也。一鴈應聲而墮。衆曰:此鴈垂戒,宜旌彼德,因建塔瘞鴈,鴈塔之名因此。唐韋肇及第,偶題名慈恩寺鴈塔,後遂爲故事。《後魏·常山義七級》梵言僧婆,華言鴈。梵言窣堵
【主】〔古文〕丶宔《唐韻》之庾切《集韻》《韻會》《正韻》腫庾切,音麈。君也。《董仲舒·賢良策》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呂氏春秋》朝臣多賢,左右多忠,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又大夫之臣,稱其大夫曰主。《左傳·昭二十八年》成鱄對魏舒曰:主之舉也,近文德矣。又天子女曰公主。周制,天子嫁女,諸侯不自主婚,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又賔之對也。《禮·檀弓》賔爲賔焉,主爲主焉。又《左傳·僖三十年》燭之武見秦伯曰: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註》鄭在秦之東也。又宰也,守也,宗也。
【不明】1.不理解;不明白。《楚辞·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王昌定《汽车司机孟占元》:“许多不明真相的演员们,也都被严光煽惑得激动起来。”2.不贤明。《史记·殷本纪》:“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晋干宝《晋纪总论》:“故齐王不明,不获思庸於亳。”3.不明显。《荀子·正名》:“是非之形不明。”4.犹不洁。《史记·李斯列传》:“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故至于此。”
【要旨】指”。主要的旨趣、意思。《史记·太史公自序》:“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唐白居易《三教论衡》:“其义难明,请言要旨。”清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反之躬行实践,以究羣经要旨,博求万物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