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雪埋烽燧,寒笳裂旆旌
朔雪埋烽燧,寒笳裂旆旌释义
【朔雪】北方的雪。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唐戴叔伦《吊畅当》诗:“朔雪恐迷新冢草,秋风愁老故山薇。”《宋史·宋琪传》:“寒云翳日,朔雪迷空。”清顾炎武《寄李生云霑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诗:“岁晚漳河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鲁迅《彷徨·在酒楼上》:“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埋】《唐韻》莫皆切《集韻》《韻會》《正韻》謨皆切,音霾。《釋名》葬不如禮曰埋痗也。趨使痗腐而已。又藏也。《左傳·昭十三年》埋璧于太室之庭。《後漢·張綱傳》漢安元年,遣八使循行風俗,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亭。又叶呂支切,音離。《左傳·萊人歌》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說文》本作薶。俗作埋。《周禮》省作貍。
【烽燧】1.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汉桓宽《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备之。”《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清昭槤《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2.指战乱。元周昂《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清冯桂芬《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郭沫若《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鈈井灶空。”
【寒】〔古文〕《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韓。《說文》東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又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又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
【笳】《廣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音嘉。《廣韻》笳簫。《史記·樂書》胡笳似觱栗而無孔,後世鹵簿用之,伯陽避入西戎所作,卷蘆葉吹之也。《韻會小補》大胡笳十八拍,號沈家聲。小胡笳十九拍,號祝家聲。又叶居何切。《夏侯湛·笳賦》南閭兮拊掌,北園兮鳴笳。鳴笳兮協節,分唱兮相和。 《篇海》亦作。
【裂】《唐韻》《正韻》良辥切《集韻》力蘖切《韻會》力辥切,音列。《說文》繒餘。《徐曰》裁剪之餘也。又《廣韻》襞裂,破也。《禮·內則》衣裳裂,紉箴請補綴。《晏子·雜下篇》女子而男其飾者,裂其衣,斷其帶。又滅裂。《莊子·則陽篇》治民焉,勿滅裂。又《韻會》力制切,音例。與厲通。《禮·內則註》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韋,女用繒,有緣飾之,則是鞶裂與。《疏》案傳作鞶厲,古時通爲一字。又人名。《春秋·隱二年》紀裂繻來逆女。 《說文》作。漢典考證:〔《左傳·隱二年》紀子帛名裂繻。〕 謹按左傳無此文。改春秋隱二年,紀裂繻來逆女
【旆旌】旌”。泛指旗帜。《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唐太宗《饮马长城窟行》:“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宋苏轼《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少年独识晁新城,闭门却扫卷旆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