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呈承明,柔祗感格

祀呈承明,柔祗感格

诗句读音
柔祗感格平仄:平 平 仄 平
拼音: róuzhīgǎn gé
祀呈承明平仄:仄 平 平 平
拼音: sìchéngchéng míng

祀呈承明,柔祗感格释义

【柔】《唐韻》耳由切《集韻》《韻會》《正韻》而由切,受平聲。《說文》木曲直也。又柔者剛之反。《易·說卦》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書·洪範》沈潛剛克,高明柔克。《老子·道德經》豈非以其柔耶。又安也。《書·舜典》柔遠能邇。又服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我得天,楚伏其罪,我且柔之矣。又草木新生曰柔。《詩·小雅》薇亦柔止。又國名。《前漢·地理志》屬琅邪郡。 俗作,非。

【祗】〔古文〕祬《廣韻》旨夷切。《集韻》《韻會》烝夷切《正韻》旨而切,音脂。《爾雅·釋詁》敬也。《書·大禹謨》祗承于帝。《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敎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正譌》从示,氐聲。見神示則敬。會意。《正字通》與祇通。郝敬曰:祗从氏下一,韻書別出,其實同。

【感格】谓感于此而达于彼。宋李纲《应诏条陈七事奏状》:“然臣闻应天以实不以文,天人一道,初无殊致,唯以至诚可相感格。”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望卿与陪祭诸臣务须斋戒沐浴,克尽至诚,献飨致祭,感格忠魂。”

【祀】〔古文〕《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音似。祭也。《書·洪範》八政,三曰祀。《禮·祭法》聖王制祭祀,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葘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又《月令》春祀戸,夏祀竈,秋祀門,冬祀行,中央土,祀中霤。又《祭法》王爲羣姓立七祀,諸侯爲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二祀,庶士庶人一祀。又年也。《書·伊訓》惟元祀。《傳》取四時祭祀一訖也。《釋名》殷曰祀。祀,巳也。新氣升,故氣巳也。又《孝經·士章疏》祀者,似也。似將見先人也。又叶夷益切,音亦。《詩·小雅》以

【呈】《唐韻》直貞切《集韻》馳貞切《韻會》馳成切,音程。《說文》平也。从口聲。又《玉篇》解也。又《廣韻》示也,見也。《正韻》露也。又姓。《正字通》古今印藪有呈紳。又與程通。《史記·秦始皇紀》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又《廣韻》《集韻》直正切,音鄭。《廣韻》自媒衒。《唐書·韋澳傳》恐無呈身御史。又《集韻》丑郢切,音騁。與逞同,通也。一曰快也。《集韻》古作呈。註詳屮部四畫。又《字彙補》古文狂字。註詳犬部四畫。 《郭氏正誤》呈,从王从口。與呈字異。呈字从。

【承明】1.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汉刘向《说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2.即承明庐。《汉书·翼奉传》:“未央宫又无高门、武臺、麒麟、凤皇、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臺、渐臺、宣室、承明耳。”南朝梁元帝《去丹阳尹荆州》诗:“驂驾乘駟马,謁帝朝承明。”宋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参见“承明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