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诗句读音
犬戎也复临咸京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quǎn róngyěfùlínxián jīng
四海十年不解兵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sì hǎishí niánbù|fǒujiě bīng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释义

【犬戎】古族名。戎人的一支。即畎戎。又称畎夷、犬夷、昆夷、绲夷等。《左传·闵公二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汭。”杜预注:“犬戎,西戎别在中国者。”《国语·周语上》:“穆王将征犬戎。”《史记·宋微子世家》:“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2.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唐杜甫《扬旗》诗:“三州陷犬戎,但见西岭青。”浦起龙心解:“谓上年十二月高适在事时,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唐薛逢《开元后乐》诗:“一自犬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3.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清黄遵宪《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鼠盗忽窃发,犬戎敢相逼。”

【也】〔古文〕《唐韻》羊者切《集韻》《正韻》以者切,音野。語已辭。《說文徐註》語之餘也。凡言也,則氣出口下而盡。《玉篇》所以窮上成文也。《廣韻》語助之終。柳宗元曰:決辭也。又發語辭。《岑參詩》也知鄕信曰應疎。又姓。明也伯先。又《劉攽曰》詞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讀。《杜甫詩》靑袍也自公,是也。又《正韻》養里切,同迤。又《六書正譌》古文匜字。註詳匚部三畫。

【复】〔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

【咸京】秦代京城咸阳。后人常用以借指长安。唐李乂《饯唐永昌》诗:“田郎才貌出咸京,潘子文华向洛城。”宋文天祥《平原》诗:“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元范梈《题李白郎官湖》诗:“当时郎官奉使出咸京,仙人千里来相迎。”典

【四海】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孔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驪山、太行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

【十年】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杨伯峻注:“十年,言其久也。”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解兵】,停止战争。《战国策·秦策三》:“於是,秦王解兵不出於境,诸侯休,天下安。”《后汉书·王允传》:“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唐杜甫《次晚洲》诗:“中原未解兵,吾得终疎放。”清钱谦益《<张公路诗集>序》:“及抚顺难作,四海不復解兵,而公路殁已三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