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习凿齿,三生杜牧之
四海习凿齿,三生杜牧之释义
【三生杜牧】唐杜牧去官后,郁郁不得志,落拓扬州,好作青楼之游,以风流名。有《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后言风情者,多以“三生杜牧”比况出入歌舞繁华之地的风流才士。宋黄庭坚《广陵春早》诗:“春风十里珠帘卷,髣髴三生杜牧之。”宋姜夔《琵琶仙》词:“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説。”清赵翼《红桥》诗:“三生杜牧曾游处,前度刘郎再到年。”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四海】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孔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驪山、太行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
【习】《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音襲。《說文》數飛也。《禮·月令》鷹乃學習。又《易·坤卦》不習,无不利。《註》不假修爲,而功自成。《論語》學而時習之。《何晏註》學者以時湧習之。又《易·坎卦》習坎。《註》習謂便習之。《釋文》習,重也。又《書·大禹謨》士不習吉。《傳》習,因也。又《詩·邶風》習習谷風。《傳》習習,和舒貌。又姓。《廣韻》出襄陽。晉有習鑿齒。◎按說文習自爲部。今從正字通併入。字从羽从白。俗作習,非。漢典考證:〔《易·乾卦》不習,无不利。〕 謹照原書乾卦改坤卦。 考證:〔《易·乾卦》不
【凿齿】1.古代传说中的野人。《山海经·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郭璞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一说谓兽名。《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羿诛凿齿於畴华之野。”高诱注:“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梁书·文学传下·刘峻》:“虽大风立於青丘,凿齿奋於华野,比其狼戾,曾何足踰。”2.比喻残暴作乱之徒。汉扬雄《长杨赋》:“昔有彊秦,封豕其土,窫窳其民,凿齿之徒相与摩牙而争之。”唐李白《北上行》:“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王琦注:“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