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处,只梅花解后,心目开明

思君处,只梅花解后,心目开明

诗句读音
心目开明平仄:平 仄 平 平
拼音: xīn mùkāi míng
只梅花解后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zhī|zhǐméi huājiě|jiè|xièhòu

思君处,只梅花解后,心目开明释义

【心目】1.心和眼。泛指记忆,眼前。《国语·晋语一》:“上下左右,以相心目。”三国魏曹丕《又与吴质书》:“追思昔游,犹在心目,”唐康骈《剧谈录·白傅乘舟》:“每见居人以叶舟浮泛,就食菰米鱸鱼,近来思之,如在心目。”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自报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2.想法和看法;内心。《礼记·中庸》“故至诚如神”宋朱熹集注:“然惟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於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觉口噤体僵,有如梦魘,然心目仍了了。”巴金《家》十一:“我想要是她知道

【开明】1.通达,明智。《史记·五帝本纪》:“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张守节正义:“开,解而达也。”唐李邕《大照禅师塔铭》:“生而茂异,长而开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旂叟号西堂先生,开明练达,遇事如破竹。”2.使开通、明智。汉扬雄《法言·问道》:“吾焉开明哉?惟圣人为可以开明,它则苓。”汪荣宝义疏:“‘开明’即发矇之意,言开矇以为明也。”3.清醒,明白。《三国志·蜀志·张翼传》“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广陵太守纲,皆有名迹”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续汉书》:“婴(张婴)虽为大贼,起於

【只】《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又《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又《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音支。《廣韻》專辭。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

【梅花】的花。早春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是有名的观赏植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六》:“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唐骆宾王《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诗:“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杨朔《茶花赋》:“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2.雪花名色的一种。因形似梅花,故称。《水浒传》第九三回:“这雪有数般名色:一片的是蜂儿,二片的是鹅毛,三片的是攒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唤做梅花,六片唤做六出。”3.指梅花纸帐。元谢宗可《纸帐》诗:“清悬四壁剡

【解】《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皆上聲。《說文》判也。从刀判牛角。《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左傳·宣四年》宰夫解黿。《前漢·湯傳》支解人民。《註》謂解其四支也。又《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前漢·張耳餘傳》今獨王,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又《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