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纶对掌惊三雋,尊酒更酬失四愁
| 诗句 | 读音 | 
|---|---|
| 丝纶对掌惊三雋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sī lúnduì zhǎngjīngsān  | 
| 尊酒更酬失四愁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zūn jiǔgēng|gèngchóushīsì chóu  | 
丝纶对掌惊三雋,尊酒更酬失四愁释义
【丝纶】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羣后。”唐杨炯《为刘少傅谢敕书慰劳表》:“虔奉丝纶,躬亲政事。”明徐复祚《投梭记·折齿》:“奉丝纶来报里阎,访贤才作楫济艰。”2.钓丝。唐无名氏《渔父》词:“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宋张先《满庭芳》词:“金钩细,丝纶慢捲,牵动一潭星。”明高明《琵琶记·官媒议婚》:“笑满船空载明月,下丝纶不愁无处。”胡惠生《赠王亦梅
【对掌】掌管。《南史·孔珪传》:“﹝珪﹞与江淹对掌辞笔。”金刘著《次韵王子慎玉田道中》:“丝纶对掌惊三雋,樽酒更酬失四愁。”明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东西王李》:“二王(王英、王直)同官词林,对掌制誥,并至尚书。”汉
【惊】《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驚)《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音京。《說文》馬駭也。《玉篇》駭也。《易·震卦》震驚百里。《詩·大雅》震驚徐方。《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又叶居陽切,音姜。《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尊酒】酒。唐高适《赠别沉四逸人》诗:“耿耿尊酒前,联雁飞愁音。”元刘祁《归潜志》卷五:“尊酒之间,一谈一笑,甚有前辈风,今不復见矣。”清方文《从吴锦雯读宋玉叔诗喜而有寄》诗:“惆悵掩尊酒,何时共懽讌。”典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失】《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質切,音室。得之反。《說文》縱也。一曰錯也,過也,遺也。《書·泰誓》時哉弗可失。《杜甫詩》雖乏諫諍資,恐君有遺失。又《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與同。《莊子·應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馬將失。《六書本義》與佚軼通。又《集韻》《韻會》式吏切《正韻》式至切,音試。《應楨華·林園集詩》示武恐荒,過亦爲失。凡厥羣后,無懈于位。
【四愁】愁诗”的省称。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四愁七哀》:“《四愁》,汉张衡所作,伤时之文也。”唐李嘉祐《暮秋迁客增思寄京华》诗:“宋玉怨三秋,张衡復‘四愁’。”清姚鼐《送一青归因寄仲郛》诗:“天末‘四愁’思莫致,秋来‘九辨’送将归。”2.泛指愁思。唐王维《送丘为往唐州》诗:“四愁连汉水,百口寄随人。”唐孟郊《百忧》诗:“智士日千虑,愚夫惟四愁。”参见“四愁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