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上太行,修途亘辽碣
诗句 | 读音 |
---|---|
修途亘辽碣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xiū túgènliáo jié |
驷马上太行 | 平仄:仄 仄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一唐 拼音: sì mǎshàng|shǎngtàiháng|xíng |
驷马上太行,修途亘辽碣释义
【修途】亦作“修涂”。长途。晋张华《情诗》之四:“悬邈极修途,山川阻且深。”宋梅尧臣《灵鸟赋》:“麟不时而出,驹流汗兮扰扰於修涂。”清黄鷟来《甲戌夏至武威》诗之一:“駑足蹶修途,青云杳难攀。”
【亘】《集韻》《韻會》荀緣切《正韻》息緣切,音宣。《說文》求宣也。揚布也。又與桓同。烏亘,外國名。◎按亘本作,與亙字不同。亙从二从舟。舟今作亙。从二从囘,囘卽回字,今从日作亘。又毛晃曰:紹興二年,禮部看詳姓氏,从水从亘,水名。从木从亘,木名。从木从亘者,皆定讀曰亘。若《晉書》亘彝,亘溫,《書·禹貢》西傾因亘是來之類是也。
【辽碣】辽东和碣石都临近渤海,故并称。《宋书·索虏传》:“圣朝承王业之资,奋神武之略,远定三秦,西及葱岭,东平辽碣,海隅服从。”唐太宗《辽城望月》诗:“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明陈子龙《吊卢司马》诗:“雄风振云沙,愤气视辽碣。”
【驷马】1.指驾一车之四马。《老子》:“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駟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宋王安中《次韵和彭少逸送晁以道》:“轻车驾駟马,邂逅王良造。”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九》:“但如到星期二夜为止并无痛哭流涕之抗议,即以默认论,虽驷马也难于追回了。”2.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表示地位显赫。唐许浑《将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诗之一:“应学相如志,终须駟马回。”宋苏舜钦《韩忠宪公挽词》之一:“他年还駟马,餘德在高门。”明高启《东门行》:“仗剑当远去
【上】〔古文〕丄《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又《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又上日。《書·舜典》正月上日。《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又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又上官,複姓。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雲上于天。《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又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
【太】《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同。《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又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又叶力至切,音利。《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 亦作太。
【行】《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又《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又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