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塞八蛮皆镇静,大家拊掌贺尧年

四塞八蛮皆镇静,大家拊掌贺尧年

诗句读音
四塞八蛮皆镇静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sì sàibā mánjiēzhèn jìng
大家拊掌贺尧年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dà|dài|tài1|0|0fǔ zhǎnghèyáo nián

四塞八蛮皆镇静,大家拊掌贺尧年释义

【四塞】1.指四方屏藩之国。《礼记·明堂位》:“四塞,世告至。”郑玄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敦煌曲子词·洞仙歌》:“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战国策·齐策一》:“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鲍彪注:“四面有山关之固,故曰四塞之国也。”汉班固《东都赋》:“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明王錂《春芜记·宸游》:“你看千峯岳峙,万井云屯,南接苍梧,北连陘塞,真可称四塞之国矣。”3.指四方边塞,边境。《

【八蛮】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軹,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唐王维《故右豹韬卫长史任君神道碑》:“授鉞以董八蛮,可传首於魏闕。”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中国知之可也,九夷八蛮,何自知之?”

【皆】《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街。《說文》俱詞也。《小爾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又《字彙補》居之切,音箕。《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師古註》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又叶舉里切,音几。《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傳》皆,遍也。與偕通。《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 《說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卽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从白。《集韻》或作皆,非。

【镇静】1.持重,沉静。《国语·晋语七》:“黶也果敢,无忌镇静。”韦昭注:“镇,重也;静,安也。”一本作“镇靖”。唐刘禹锡《荐处士王龟状》:“古者选公族大夫,必以惇惠者教之,文敏者道之,果敢者諗之,镇静者循之。”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一》:“以持禄养骄为镇静,以深虑远计为狂愚。”2.安静,平静。宋柳永《一寸金》词:“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元刘祁《归潜志》卷四:“﹝赵思文﹞出为汝州防御使,迁集庆军节度,所在镇静,吏民赖之。”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诸檀越……扣门而施,见众僧有端坐若无事者,有蹙额不胜,

【大】〔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正韻》度柰切,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又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又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又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又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

【家】〔古文〕《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音加。《說文》家居也。《爾雅》戸牖之閒謂之扆。其內謂之家。《詩·周南》宜其室家。《註》家謂一門之內。又婦謂夫曰家。《孟子》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又一夫受田百畝,曰夫家。《周禮·地官》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註》有夫有婦,然後爲家。又大夫之邑曰家,仕於大夫者曰家臣。《左傳·襄二十九年》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又天家,天子之稱。《蔡邕·獨斷》天子無外,以天下爲家。又居其地曰家。《史記·陸賈傳》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又著述家。《前漢·武帝紀》表章六經

【拊掌】,鼓掌。表示欢乐或愤激。《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於盘中,须臾引一鱸鱼出,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唐柳宗元《答贡士沉起书》:“覩足下《咏怀》五篇,僕乃拊掌愜心,吟玩为娱。”宋苏轼《石恪画维摩颂》:“有大医王拊掌笑,谢遣众王病随愈。”清钮琇《觚賸·半仙》:“众为拊掌久之。”汉

【贺】《唐韻》胡箇切《集韻》《韻會》胡佐切,音侉。《說文》以禮物相奉慶也。《詩·大雅》四方來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禮·郊特牲》昏禮不賀人之序也。又《玉藻》有慶,非君賜不賀。《後漢·禮儀志》每月朔、歲首爲大朝受賀。又《廣韻》賀,勞也,加也。又《揚子·方言》賀,儋也。自關而西,隴、冀以往謂之賀。凡以驢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他,亦謂之賀。《唐書·郝處俊傳》羣臣皆賀戟侍。又姓。《玉海》賀氏,漢侍中慶純避安帝諱,攺爲賀。又複姓。《正字通》賀蘭、賀拔,皆複姓也。

【尧年】1.古史传说尧时天下太平,因以“尧年”比喻盛世。南朝梁沉约《四时白紵歌·春白紵》:“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唐元稹《赋得数蓂》诗:“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前蜀韦庄《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2.相传帝尧寿一百十六岁,因以“尧年”指长寿。清金农《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大椿灵饵话尧年,鍊液升烟日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