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简介
- 阅读更多 关于 梅尧臣简介
- 60 次浏览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以宣城古名宛陵,古人世称梅宛陵。
以从父荫为桐城、河南、河阳主簿,历知德兴、建德、襄城。
皇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嘉祐五年卒,年五十九。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有《宛陵集》六十卷。
《全宋词》收录其词二首。
“宋朝诗人有哪些,宋朝有哪些诗人?宋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宋朝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以宣城古名宛陵,古人世称梅宛陵。
以从父荫为桐城、河南、河阳主簿,历知德兴、建德、襄城。
皇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嘉祐五年卒,年五十九。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有《宛陵集》六十卷。
《全宋词》收录其词二首。
翁元龙字时可,号处静,句章(一作四明)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嘉熙初前后在世。
生平事迹不可考。
他是大词家吴文英之兄,亦工词,杜成之评为“如絮浮水,如荷湿露,萦旋流转,似沾非着”。
所作今存花草粹编中者一首,绝妙好词中者五首。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以字行,改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授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
理宗朝,历除江西提刑。
咸淳六年(1270),除军器临,寻兼崇政殿说书,又兼学士院权直,忤贾似道,罢归家居。
九年,除湖南提刑,差知赣州。
德祐元年(1275),应诏勤王,尽出家资募兵至临安,出知平江府。
是年底,签书枢密院事。
二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辞相印不拜,使至元军营请和,被扣留北去,至镇江得脱。
益王立,召至福州,拜右相,亦辞未拜。
以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出江西。
帝昺即位,授少保、信国公。
是年底(1279年初),于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押之大者,囚禁数年。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遇害于柴市。
《宋史》有传。
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文文山词,在南宋诸人中,特为富丽。
」陈廷焯《云韶集》卷九:「气极雄深,语极苍秀。
其人绝世,词亦非他人所能到。
」刘熙载《艺概》卷四:「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变之正也。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
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因母丧回蜀。
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
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
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
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
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
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
释善珍(1194年-1277年),南宋后期浙江余杭径山寺高僧,字藏叟,俗姓吕,泉州南安(今福建省南安县)人,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
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
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
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
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
有《藏叟摘稿》二卷。
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
。
受戒后,入杭州西湖灵隐寺参妙峰之善禅师,入室悟旨,承嗣其法。
珍公承嗣后,大开法筵,振杨歧宗风,道誉甚隆。
历主光孝、承天、雪峰诸寺,后奉诏主持径山。
能诗,以五律见长,抒写性灵,委婉可讽。
珍公作诗,往往不重修饰,直抒胸臆,是其真实情感的流露。
珍公享年八十有四,古稀之后,仍奔波于各大丛林间,过的是近于苦行的辛苦生涯。
珍公所住之寺,大多在闽浙山林水乡,皆具独特的山水胜景。
以上三者,构成了珍公诗歌的特色:真实、沉郁、秀逸。
诗人并不能向壁虚构,他必须受事物的感动,情景的启迪,环境的诱导。
刘一让(1078─1160)字行简,号苕溪,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宣和进士。
绍兴初,除秘书省校书郎,迁给事中,封驳不避权贵,忤秦桧罢去。
以秘税修撰致仕,进敷文阁待制。
桧死,召赴行在,除敷文税直学士,复去。
绍兴三十年卒,年八十三。
《宋史》有传。
著有《苕溪集》五十五卷。
《彊村丛书》收《苕溪词》一卷。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调徽州司户参军。
隆兴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累迁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
乾道六年(1170),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使金,撰《揽辔录》一卷记北行经历及金廷所见。
归除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
八年,以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
淳熙初,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
入对,除权礼部尚书,拜参知政事。
寻为言者论罢,提举临安洞霄宫。
七年,起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明年,除端明殿学士,改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
十年,进资政殿学士,再提举洞霄宫,归石湖,里居七年。
绍熙三年,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
次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穆。
《宋史》有传。
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二六卷,已佚。
今存《石湖诗集》三十四卷、《吴郡志》五十卷。
词有《妍亭馀稿》,已佚,今存《石湖词》一卷,散佚尚多。
黄昇《中兴词话》谓其《眼儿媚》(萍乡道中)「词意清宛,咏味之如在画图中」。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拜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
《宋史》有传。
长于诗,创简斋体。
方回认为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
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
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
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
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
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
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
靖康之难后。
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
建炎三年,赵明诚卒。
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
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
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
卒年约七十馀。
善属文,于诗尤工。
《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
寇准(961─1023)字平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
累迁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为官敢直言。
景德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王钦若等南迁主张,力主抵抗辽军进攻,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亲自抗敌,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后为王钦若所谮,罢知陕州。
天禧三年(1019)再相。
真宗病,刘皇后预朝政,準密奏请太子监国,事泄,为丁谓排挤,罢相,封莱国公。
后贬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三,谥忠愍。
著有《寇莱公集》七卷。
《全宋词》录其词四首,《全宋词补辑》另从《诗渊》辑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