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深简介
陈深[公元一二五九年至一三二九年]字子微,平江人。
约生于宋理宗开庆中,卒于元文宗天膳二年以后,年在七十一岁以上。
宋亡年,才弱冠笃志古举,闭门着书,元天历间奎章阁臣,以能书荐潜匿不出。
所居曰宁极斋,亦曰清泉,因以为号。
深著有诗一卷,《四库总目》又有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等书。
“宋朝诗人有哪些,宋朝有哪些诗人?宋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宋朝诗人!”
陈深[公元一二五九年至一三二九年]字子微,平江人。
约生于宋理宗开庆中,卒于元文宗天膳二年以后,年在七十一岁以上。
宋亡年,才弱冠笃志古举,闭门着书,元天历间奎章阁臣,以能书荐潜匿不出。
所居曰宁极斋,亦曰清泉,因以为号。
深著有诗一卷,《四库总目》又有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等书。
罗椿,字永年,自号就斋,永丰(令江西广丰)人。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始谒杨万里,为其高足。
五年,应礼部试,累举不第。
事见《诚斋集》卷七七《送罗永年序》、《鹤林玉露》卷二。
释善珍(1194年-1277年),南宋后期浙江余杭径山寺高僧,字藏叟,俗姓吕,泉州南安(今福建省南安县)人,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
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
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
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
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
有《藏叟摘稿》二卷。
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
。
受戒后,入杭州西湖灵隐寺参妙峰之善禅师,入室悟旨,承嗣其法。
珍公承嗣后,大开法筵,振杨歧宗风,道誉甚隆。
历主光孝、承天、雪峰诸寺,后奉诏主持径山。
能诗,以五律见长,抒写性灵,委婉可讽。
珍公作诗,往往不重修饰,直抒胸臆,是其真实情感的流露。
珍公享年八十有四,古稀之后,仍奔波于各大丛林间,过的是近于苦行的辛苦生涯。
珍公所住之寺,大多在闽浙山林水乡,皆具独特的山水胜景。
以上三者,构成了珍公诗歌的特色:真实、沉郁、秀逸。
诗人并不能向壁虚构,他必须受事物的感动,情景的启迪,环境的诱导。
卓田,[公元一二o三 年前后在世]字稼翁,号西山,建阳人。
开禧元年(1205)进士。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中前后在世。
生平事迹不详。
能小词,能赋驰声。
尝作词云:“丈夫只手把吴钩。
欲断万人头。
因何铁石,打成心性,却为花柔。
君看项籍并刘季,一怒使人愁。
只因撞着虞姬、戚氏,豪杰都休。
”存于《花庵词选》的凡三首。
沈瀛[yíng],字子寿,号竹斋,绍兴三十年进士。
吴兴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
生卒年不详。
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
历官江州守(今江西九江)、江东安抚司参议。
有《竹斋词》1卷,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村丛书》本。
杨万里曾经赠以诗云:"逢着诗人沈竹斋,叮咛有口不须开。
被他写入《旁观录》,驷马如何追得回?"今其书不传。
自杨诗看来,《旁观录》大概是《世说新语》一类体裁的书,多记当时文人言行。
又有《竹斋词》1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
今存80首。
其长调写景,规摹柳永(如〔念奴娇〕7首),小令则杂采民间俗语、佛道禅语、玄谈、格言入词。
如《醉落魄》云:"来时便有归时刻,归时便是来时迹。
世间万事曾经历。
只看如今,无不散筵席。
"其末句为明清说部所常用(如《金瓶梅》、《珍珠衫》、《红楼梦》),知其源于宋人口头谚语。
集中〔减字木兰花〕多至48首,韵脚悉同,亦可见其才情横溢。
近人陈衍评其诗曰"倒戟而入作法"(见《宋诗精华录》卷三)
胡仔(1110~1170) ,北宋著名文学家。
字元任,胡舜陟次子。
绩溪(今属安徽)人。
宣和(1119~1126)年间寓居泗上,以父荫补将仕郎,授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升从仕郎。
绍兴六年(1136),随父任去广西。
潘牥(fāng)(1204——1246)字庭坚,号紫岩,初名公筠,避理宗讳改,福州富沙(今属福建)人。
端平二年(1235)进士第三名,调镇南军节度推官、衢州推官,皆未上。
历浙西茶盐司干官,改宣教郎,除太学正,旬日出通判潭州。
淳祐六年卒于官,年四十三。
有《紫岩集》,已佚。
刘克庄为撰墓志铭。
《宋史》、《南宋书》有传。
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岩词》一卷。
存词5首。
胡松年,字茂老,生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海州怀仁 (今江苏省赣榆县)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
字寿老,号篔窗,台州临海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
受学于叶适,为适所倾服。
嘉定七年,(公元一二一四年)登进士。
十一年,尝为青田县主簿。
十三年,为庆元府府学教授。
官到国子监司业。
耆卿著有篔窗初集三十卷,续集三十八卷,《郡斋读书附志》以有论孟记蒙、赤城志等,并传于世。
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字子骏,钱塘人。
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
工诗文。
皇祐五年(公元一0五三年)进士,除知袁州萍乡系。
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
出为变路提刑。
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
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