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

“宋朝诗人有哪些,宋朝有哪些诗人?宋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宋朝诗人!”

曹勋简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

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

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

当权者不听,被黜。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

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

孝宗朝拜太尉。

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

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

苏轼之弟,人称“小苏”。

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著有《栾城集》。

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

李纲简介

李纲(1083~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

字伯纪,江苏无锡人,祖籍邵武(今属福建),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因无锡有河,名曰梁溪,故号称梁溪先生。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

历官太常少卿。

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

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

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

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绍兴二年(1132),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

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抑郁而死。

宋代著名爱国民族英雄,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

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

代表作为《六幺令》、《水调歌头》([一]、[三]、[六])、《水龙吟》(三)、《永遇乐》、《江城子》([二]、[七])、《念奴娇》([一]、[三])、《雨霖铃》、《喜迁莺》(三)、《望江南》([一]、[五]、[十])等。

袁去华简介

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

改官知石首县而卒。

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

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

存词90余首。

程垓简介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

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

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

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

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

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

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

」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石孝友简介

石孝友,南宋词人,字次仲,江西南昌人。

生卒年不详。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

填词常用俚俗之语,状写男女情爱。

仕途不顺,不羡富贵,隐居于丘壑之间。

石孝友著有《金谷遗音》,《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明《唐宋名贤百家词》本作《金谷词》,不分卷。

有明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全宋词》据毛□校汲古阁本收录。

刘攽简介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

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

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

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

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

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叶绍翁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号靖逸,本姓李,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

约宋宁宗嘉定年前后在世。

曾在朝居官,与真德秀游,其学以朱熹为宗。

后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是江湖派诗人。

擅七绝。

名作《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青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久为人们传诵。

其他如《田家三秋》、《夜书所见》等都写得词淡意远,饶有情致。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梅尧臣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以宣城古名宛陵,古人世称梅宛陵。

以从父荫为桐城、河南、河阳主簿,历知德兴、建德、襄城。

皇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嘉祐五年卒,年五十九。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有《宛陵集》六十卷。

《全宋词》收录其词二首。

苏洵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杨炎正简介

杨炎正(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

庆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镗,为宁县簿。

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

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

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

杨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释善珍简介

释善珍(1194年-1277年),南宋后期浙江余杭径山寺高僧,字藏叟,俗姓吕,泉州南安(今福建省南安县)人,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

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

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

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

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

有《藏叟摘稿》二卷。

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

受戒后,入杭州西湖灵隐寺参妙峰之善禅师,入室悟旨,承嗣其法。

珍公承嗣后,大开法筵,振杨歧宗风,道誉甚隆。

历主光孝、承天、雪峰诸寺,后奉诏主持径山。

能诗,以五律见长,抒写性灵,委婉可讽。

 珍公作诗,往往不重修饰,直抒胸臆,是其真实情感的流露。

珍公享年八十有四,古稀之后,仍奔波于各大丛林间,过的是近于苦行的辛苦生涯。

珍公所住之寺,大多在闽浙山林水乡,皆具独特的山水胜景。

以上三者,构成了珍公诗歌的特色:真实、沉郁、秀逸。

诗人并不能向壁虚构,他必须受事物的感动,情景的启迪,环境的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