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处机简介
- 阅读更多 关于 丘处机简介
- 212 次浏览
丘处机,乾道,字通密,道号长春子,是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人以及执掌天下道教的宗教领袖。
登州栖霞人士(今属山东)。
中国金代著名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道教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
元世祖时,追封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宋朝诗人有哪些,宋朝有哪些诗人?宋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宋朝诗人!”
丘处机,乾道,字通密,道号长春子,是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人以及执掌天下道教的宗教领袖。
登州栖霞人士(今属山东)。
中国金代著名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道教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
元世祖时,追封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王以宁(约1090年--1146年):字周士,生于湘潭(今属湖南),是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
他曾为国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只身一人从鼎州借来援兵,解了太原围。
刘一让(1078─1160)字行简,号苕溪,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宣和进士。
绍兴初,除秘书省校书郎,迁给事中,封驳不避权贵,忤秦桧罢去。
以秘税修撰致仕,进敷文阁待制。
桧死,召赴行在,除敷文税直学士,复去。
绍兴三十年卒,年八十三。
《宋史》有传。
著有《苕溪集》五十五卷。
《彊村丛书》收《苕溪词》一卷。
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
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
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
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
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
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
自号“大梁词隐”。
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
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
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
词学柳永,存词27首。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
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
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
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
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
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
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宗,提倡变法。
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
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七年,出知江宁府。
八年,再相,次年复罢。
十年(1077)封舒国公。
元丰二年(1079),复拜尚书左仆射,改封荆国公。
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绍圣中,谥文。
崇宁三年(1104),追封舒王。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自少博极群书,工诗擅文,有《临川先生集》一百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全宋词》用《彊村丛书》本《临川先生歌曲》增补,凡二十九首。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
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
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
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
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宋高宗时的宰相。
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
《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属广东)人。
绍熙四年(1193)进士。
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
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
端平元年(1234),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
二年,除参知政事。
三年,拜右承相兼枢密使。
嘉熙三年致仕,卒,年八十二。
谥清献。
李昴英为撰行状《宋史》有传。
与之为官有治绩,守蜀时整饬边防,安抚将士。
蜀人肖其像于成都仙洲阁,以配张詠、赵抃,名三贤祠。
有《崔清献公集》五卷,词附。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大观三年(1109)进士。
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
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
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冯去非(1192-·)字可迁,号深居,南康军都昌(今江西星子)人。
淳祐元年(1241)进士。
尝为淮东转运司幹办。
宝祐中,召为宗学谕。
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理宗下诏禁戒,且立石三学,去非独不肯书名。
宝祐五年(1257),罢归庐山,不复仕。
景定三年,为范晞文《对床夜语》作序,并有书信一首,自署「深居之人」。
论诗以气节自尚。
年八十馀卒。
《宋史》有传。
去非与丞相程元凤、参知政事蔡抗善。
吴文英有词与之唱酬。
《全宋词》从《阳春白雪》中辑其词三首,《宋史》本传云:「蔡抗去国,去非亦以言罢归,舟泊金焦山,有僧上谒,去非不虞其为(丁)大全之人也,周旋甚款。
僧乘间致大全意,愿毋遽归,少俟收召,诚得尺书以往,成命即下。
去非奋然正色曰:『程丞相(元凤)、蔡参政(抗)牵率老夫至此,今归吾庐山,不复仕矣,斯言何为至我!』绝之,不复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