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胶黏琥珀,筠粉扑琅玕
松胶黏琥珀,筠粉扑琅玕释义
【筠】《廣韻》爲贇切《集韻》《韻會》于倫切,音荺。《篇海》竹膚之堅質也。竹無心,其堅强在膚。《禮·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註》筠,竹之靑皮也。又《洛陽名園記》富鄭公園,景物最勝。渡通津橋,方流亭,望紫筠堂,直北走上筠洞,自此入大竹中。凡謂之洞者,皆斬竹丈許,引流穿之而徑其上。横爲洞一,曰土筠。縱爲洞三,曰水筠,曰石筠,曰榭筠。又《正韻》于分切,音雲。義同。
【粉扑】敷粉时用来蘸粉拍脸之物。老舍《二马》第三段一:“温都姑娘先去洗了手,又照着镜子,歪着脸,用粉扑儿掸了粉。”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二章:“﹝王晓燕﹞打开粉盒,取出里面的小粉扑,扑了一点粉,对着镜子敷在脸上。”
【琅玕】亦作“瑯玕”。1.似珠玉的美石。《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孔传:“琅玕,石而似玉。”孔颖达疏:“琅玕,石而似珠者。”三国魏曹植《美女篇》诗:“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元王旭《离忧赋》:“佩琅玕而服明月兮,裁青霞以为裾;怀真符而欲献兮,顾君门而踌躇。”清孙枝蔚《牛饥纪事二十二韵》:“兽医归部伍,柴药贵琅玕。”2.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山海经·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郭璞注:“琅玕子似珠。”晋葛洪《抱朴子·袪惑》:“﹝崑崙﹞有珠玉树,沙棠
【松】〔古文〕梥庺《唐韻》詳容切《集韻》思恭切《正韻》息中切,音淞。木也。《字說》松,百木之長,猶公,故字从公。《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史記·龜筴傳》千歲之松,上有兔絲,下有茯苓。《摭遺》吳鄧夫人傷臉,以琥珀屑滅痕。《註》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又甘松,香草名。《廣志》細葉,蔓生,可合諸香。又長松。《本草》一名仙茆,能治風。又州名。《韻會》本河關之西南羌也,唐置松州。又江名。松江,《禹貢》三江之一。或作淞。漢典考證:〔《禮·禮器》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謹照原文松上增如
【胶黏】亦作“胶粘”。1.像胶那样黏着。常形容心情、行为、境况、感觉等。宋欧阳修《读梅氏诗有感示徐生》诗:“篇章久不作,意思如胶粘。”宋陆游《庵中独居感怀》诗之二:“一生已是胶黏日,投老安能夏造冰。”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三折:“我来到这泰安州,我可便不住您兀那招商店,那廝便紧和我钉钉胶粘。”清唐孙华《憎蝇》诗:“失足或胶黏,濡首甘沉溺。”冰心《三年》:“柳叶中的蝉儿,从酣梦中断续的发出几声短吟,胶粘的,迷糊的,好似醉人的呓语。”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刘福生想去扶他,怎么一股血腥气?拿大手一摸,哎呀,满手胶
【琥珀】树脂的化石。色淡黄、褐或红褐。摩擦带电。质优的用作装饰品,质差的用于制造琥珀酸和各种漆。中医用为通淋化瘀、宁心安神的药。晋张华《博物志》卷四:“《神仙传》云:‘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琥珀’,琥珀一名江珠。”宋苏轼《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之》词:“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元贡师泰《赠天台李炼师》诗:“岁久松肪成琥珀,夜深丹气出芙蓉。”郭沫若《瓶》诗之一:“她的发辫上有一个琥珀做的别针,几颗璀璨的钻珠儿在那针上反映。”2.指美酒。唐李贺《残丝曲》诗:“緑鬢年少金釵客,縹粉壶中沉琥珀。”宋赵令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