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门天竺寺,花洞若耶溪

松门天竺寺,花洞若耶溪

诗句读音
花洞若耶溪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huādòngruò yē xī
松门天竺寺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去七志
拼音: sōng méntiān zhúsì

松门天竺寺,花洞若耶溪释义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洞】《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弄切,音恫。《說文》疾流也。《班固·西都賦》潰渭洞河。又深也,朗徹也。《顏延之詩》識密鑒亦洞。又通也。《司馬相如·大人賦》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又貫也。亦貫徹之意。《史記·蘇秦傳》遠者括臂洞胸。又洞洞,質慤貌。《禮·祭義》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又洞疑,心不定也。《史記·蘇秦傳》虛喝洞疑。又幽壑曰洞。又《後漢·梁冀傳》連房洞戸。《註》洞,通也。謂相當也。又洞庭,湖名。又山名,在長沙。又《集韻》徒孔切《正韻》徒總切,音動。義同。又《廣韻》徒紅切《集韻》徒東切,音同。洪洞,縣名。又

【若耶溪】溪名。出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北流入运河。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宋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明冯梦龙《挂枝儿·藕》:“藉儿好一箇嫩白的肌体,深深的住在若耶溪。”参见“若耶”。漢

【松门】1.谓以松为门;前植松树的屋门。唐王勃《游梵宇三觉寺》诗:“萝幌栖禪影,松门听梵音。”宋陆游《书怀绝句》之一:“老僧晓出松门去,手挈军持取涧泉。”清黄鷟来《秋日雨晴》诗:“松门落叶深,竹径寒香静。”2.指松门山。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清一统志·江西南昌府一》:“松门山在新建县北二百十五里。《寰宇记》:‘其山多松,北临大江及彭蠡湖。山有石镜,光明照人。’”3.指松门峡。唐杜甫《返照》诗:“荻岸如秋水,松门似画图。”仇兆鳌注:“《十道志》:‘松门峡,在夔州。’”

【天竺】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音译。《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2.山峰名。亦为寺名。在浙江杭州市灵隐山飞来峰之南。唐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写緑油。”山上有上、中、下三天竺寺。上天竺寺,五代后晋天福间建,吴越钱俶改建号天竺观音看经院;中天竺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吴越王建,号崇寿院;下天竺寺,隋开皇中就晋慧理翻经院改建。唐李白《送崔十

【寺】《廣韻》《集韻》《韻會》祥吏切,音嗣。《說文》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聲。《徐曰》寸,法度也,守也。《釋名》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唐書·百官表》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爲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又《漢書註》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又漢明帝時,攝摩騰自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爲創立白馬寺。後名浮屠所居皆曰寺。又宦寺。《詩·秦風》寺人之令。《傳》內小臣也。令,使也。又《周禮·天官》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今。鄭註寺之言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