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源正脉将枯竭,浚发灵源复是谁

松源正脉将枯竭,浚发灵源复是谁

诗句读音
松源正脉将枯竭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1yuánzhèng màijiāng|jiàngkū jié
浚发灵源复是谁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jùn fālíng yuánfùshì2

松源正脉将枯竭,浚发灵源复是谁释义

【松】〔古文〕梥庺《唐韻》詳容切《集韻》思恭切《正韻》息中切,音淞。木也。《字說》松,百木之長,猶公,故字从公。《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史記·龜筴傳》千歲之松,上有兔絲,下有茯苓。《摭遺》吳鄧夫人傷臉,以琥珀屑滅痕。《註》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又甘松,香草名。《廣志》細葉,蔓生,可合諸香。又長松。《本草》一名仙茆,能治風。又州名。《韻會》本河關之西南羌也,唐置松州。又江名。松江,《禹貢》三江之一。或作淞。漢典考證:〔《禮·禮器》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謹照原文松上增如

【源】《廣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水泉本也。《禮·月令》爲民祈祀山川百源。《註》衆水始出爲百源。又水名。《水經注》沁水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又姓。《北魏書·源賀傳》禿髮傉檀之子賀入後魏,魏大武謂之曰:與卿同源,可爲源氏。 《韻會》本作厵,篆省作原。

【正脉】犹正统,正宗。宋戴复古《题郑宁夫玉轩诗卷》诗:“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宋史·儒林传四·蔡元定》:“父发,博览羣书,号牧堂老人,以程氏《语録》、邵氏《经世》、张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脉也。’”金元好问《答潞人李唐佐赠诗》诗:“文章有圣处,正脉要人传。”明李贽《答耿司寇书》:“恐未可遽以在邦必闻,而遂居之不疑,而遂以人儘异学,通非孔孟之正脉笑之也。”参见“正统”。

【将】〔古文〕《廣韻》卽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良切,音漿。《說文》本將帥字。一曰有漸之辭。《蘇林曰》將,甫始之辭。《易·繫辭》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又《公羊傳·莊三十二年》君親無將,將而誅焉。《師古註》將有其意也。又抑然之辭。《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又且也。《詩·小雅》將安將樂。又《廣韻》養也。《詩·小雅》不遑將父。又助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補過將美。又送也。《詩·召南》百兩將之。《邶風》之子于歸,遠于將之。又大也。《詩·小雅》亦孔之將。《商頌》我受命溥將。又承也,奉

【枯竭】1.干涸。汉王充《论衡·效力》:“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一》:“济水当王莽之世,川瀆枯竭。”唐康骈《剧谈录·狄惟谦请雨》:“属州境亢阳,涉歷春夏,数百里水泉农亩,无不耗斁枯竭。”宋欧阳修《论救赈江淮饥民札子》:“风闻江淮以南今春大旱,至有井泉枯竭,牛畜瘴死,鸡犬不存之处。”毛志成《啊,黄河长江的子孙》诗:“在东方苍茫的云水之中,映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正用黄河长江那永不枯竭的乳汁,哺育自己的千万子孙。”2.谓饥肠。指枵腹。宋苏舜钦苏舜元《悲二子联句》

【浚发】1.迅速开发。汉桓宽《盐铁论·取下》:“君篤爱,臣尽力,上下交让,天下平。‘浚发尔私’,上让下也;‘遂及我私’,先公职也。”按,《诗·周颂·噫嘻》作“骏发”。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是知牖民之道,在因其天性之和合,而浚发其资能之所固有。”2.谓很快显现出来。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爰始濯缨,清猷浚发。”浚,一本作“濬”。濬發:从深处发出。唐柳宗元《祭杨凭詹事文》:“实期濬发,再光文陛。谁谓昊天,遽兹降厉。”清刘大櫆《程府君墓志铭》:“其深爱之情,蔼然濬发於一室独知之地,而其家人咸被其风而化焉。”

【灵源】源的美称。宋王十朋《题双瀑》诗:“瀑水簫峯下,灵源不可寻。”清魏源《古诗答陆彦若》之二:“崑崙閟灵源,滥觴储五湖。”2.喻帝绪,帝业。唐权德舆《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一:“筮水灵源濬,因山祔礼崇。”《旧唐书·礼仪志一》:“伏惟太祖景皇帝构室有周,建絶代之丕业……又世祖元皇帝潜鳞韞庆,屈道事周,导濬发之灵源,肇光宅之垂裕。”3.指隐者所居、远离尘世之地。唐吕岩《浪淘沙》词:“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无遮四壁任萧然。万象森罗为斗栱,瓦盖青天。”明高启《赠金华隐者》诗:“灵源有路不可入,但见几片流出云中花。”4.指

【复】〔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

【是】〔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