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

诗句读音
素臣称有道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拼音: sù chénchēng|chèn|chèngyǒu dào
守在於四夷平仄:仄 仄 平 仄 平
拼音: shǒuzàisì yí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释义

【素臣】史修《春秋》,汉儒称之为素王。左丘明作《左传》,述孔子之道,阐明《春秋》之法,后人尊之为素臣。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説者以为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宋苏轼《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诗之二:“看君两眼明如镜,休把《春秋》坐素臣。”后亦以称为儒家经典作传疏的经学家。清魏源《<孝经集传>序》:“惟明漳浦黄子《集传》,以大、小《戴记》为《孝经义疏》,精微博大,肃括宏深,实为《孝经》之素臣。”

【有道】1.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郑玄注:“道,多才艺者。”《史记·游侠列传序》:“昔者虞舜窘於井廪,伊尹负於鼎俎……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后汉书·安帝纪》:“己巳,令公、卿、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唐韩愈《争臣论》:“或问諫议大夫阳城於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2.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论语·学而》:“﹝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何晏集解引

【守】〔古文〕《唐韻》書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始九切,音首。《說文》守,守官也。从宀,官府也。从寸,法度也。《玉篇》收也,視也,護也。《易·繫辭》何以守位,曰仁。《周禮·天官》獸人職時田則守罟。《註》防獸觸攫也。又《廣韻》主守也。《左傳·昭二十年》晏子云: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藪之薪蒸,虞守之。海之鹽蜃,祈望守之。衡鹿等皆官名。又《增韻》攻守也。《易·坎卦》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史記·留侯世家》阻三面而守。又《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舒救切,音獸。《增韻》守之也,所守也,爲

【在】《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又存也。《論語》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又昨代切,音載。義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

【四夷】1.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孔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2.泛指外族、外国。清魏源《<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中国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