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独有江梅耐,曾伴瑶池下绛霄

岁寒独有江梅耐,曾伴瑶池下绛霄

诗句读音
曾伴瑶池下绛霄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zēng|céngbànyáo chíxiàjiàng xiāo
岁寒独有江梅耐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去十九代
拼音: suì hándú yǒujiāng méinài

岁寒独有江梅耐,曾伴瑶池下绛霄释义

【曾】《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音層。《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聲。《九經字樣》曾从。,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又《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又《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又《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

【伴】《廣韻》蒲管切,盤上聲。侶也,依也,陪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薄半切,盤去聲。義同。宋時有館伴使。又《集韻》《韻會》《正韻》普半切,音判。《詩·大雅》伴奐爾游矣。《註》伴奐,閒暇意。又《韻補》叶皮變切,音卞。《楚辭·九章》衆駭遽以離心兮, 又何以爲此伴也。同極而異路兮,又何以爲此援也。援音是願。

【瑶池】1.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史记·大宛列传论》:“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瑶池之上。”唐太宗《帝京篇》诗序:“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瑶池謫降玉天仙,今夜高门招状元。”郭小川《昆仑行》诗:“据说,西王母兴建瑶池,一古脑--用尽山中的流泉。”2.美池。多指宫苑中的池。唐陆扆《禁林闻晓莺》诗:“绣户惊残梦,瑶池囀好音。”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

【绛霄】指天空极高处。天之色本为苍青,称之为“丹霄”、“絳霄”者,因古人观天象以北极为基准,仰首所见者皆在北极之南,故借南方之色以为喻。见明王逵《蠡海录·天文类》。南朝梁元帝《玄览赋》:“鬱如蓬莱之临沧海,憬如崑崙之出絳霄。”唐罗隐《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二:“正忧末派沦沧海,忽见高枝拂絳霄。”明屠隆《綵毫记·游玩月宫》:“琼楼玉宇光笼罩。顷刻飞身到,星河逼絳霄。”清赵翼《美人风筝》诗:“月姊星娥应共语,新添好伴絳霄边。”

【岁寒】1.一年的严寒时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唐黄滔《秋色赋》:“松柏风高兮岁寒出,梧桐蝉急兮烟翠死。”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先驱好肝胆,松柏耐岁寒。”2.喻事情的终极。《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江陵素畏襄阳人,又众寡不敌,取之必不可制;就能制之,岁寒復不为朝廷所容。”胡三省注:“岁寒,以喻世事终极处。”3.喻老年。《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李善注:“春荣喻少,岁寒喻老也。”唐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少壮乐难得,岁寒心

【独有】1.独自具有;独自据有。《管子·形势》:“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支伟成通解:“夜行,谓阴行其德,则人不与之争,故独有之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2.只有;特有。《史记·历书》:“是时,独有邹衍,明於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唐张籍《贺周赞善闻子规》诗:“此处谁能听,遥知独有君。”茅盾《子夜》五:“土匪这样猖獗,真是中国独有的怪现象。”毛泽东《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3.指在精神上能特立独行。《庄

【江梅】一种野生梅花。宋范成大《梅谱》:“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絶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疎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元张雨《喜春来·除夜玉山舟中赋》曲:“江梅的的依茅舍,石瀨溅溅漱玉沙。”清张锡祚《题美人岁朝图》诗:“和气散林皋,江梅香满屋。”沉尹默《玉楼春》词:“垂垂又见江梅发,空醉刚圆杯底月。”

【耐】《廣韻》《集韻》《韻會》與耏同。《說文》耏,或从寸。《前漢·高帝紀》令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註》應劭曰:輕罪不至于髠,完其耏,故曰耏,古耐字,从彡,髮膚之首也。蘇林以爲法度字皆从寸,後改如是,音若能。如淳曰:耐,猶任也。任其事也。師古曰:依應氏之說。耐當音而,如氏之解,則音乃代反,其義亦兩通。耐謂頰旁毛也。功臣侯表,宣曲侯通,耏爲鬼薪,則應氏之說斯爲長矣。又《廣韻》耐,忍也。《荀子·仲尼篇》能耐任之。《註》忍也。又《集韻》《正韻》奴登切,音能。能或作耐。《禮·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註》耐,古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