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 诗句 | 读音 |
|---|---|
| 骨肉满眼身羁孤 | 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gǔ ròumǎn yǎnshēnjī gū |
| 虽同君臣有旧礼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韵脚:上十一薺 拼音: suītóng|tòngjūn chényǒu jiùlǐ |
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释义
【骨肉】指身体。《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復于土,命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平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2.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墨子·尚贤下》:“当王公大人之於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唐沉亚之《上寿州李大夫书》:“亚之前应贡在京师,而长幼骨肉萍居于吴。”《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四:“久别重逢,情逾骨肉。”3.指同姓的人。《宋书·王懿传》:“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
【满眼】充满视野。晋陶潜《祭程氏妹文》:“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唐杜甫《千秋节有感》诗之二:“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清张养重《汀州道中》诗:“可怜满眼崎嶇路,惟有青猿伴客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母女两个从来没有去过上海,一下了北火车站,满眼尽是高楼大厦,几乎遮去了半个天。”2.犹言一心一意。《水浒传》第八一回:“宋江等满眼只望太尉来招安。若得恩相早晚於天子前题奏此事,则梁山泊十万之众,皆感大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娘如今六十已上年纪,自从没了你爷,便满眼只看你
【身】《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音申。《說文》躬也,象人之身。《爾雅·釋詁》我也。《疏》身,自謂也。《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廣韻》親也。《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易·艮卦》艮其身。又《繫辭》近取諸身。《書·伊訓》檢身若不及。《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又《詩·大雅》大任有身。《傳》身,重也。《箋》重爲懷孕也。《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又告身。《唐書·選舉志》擬奏受皆給以符,謂之告身。又《史記·西南夷傳》身毒國。《註》索隱曰:身音捐。又《韻補》叶尸連切。《楊方·合
【羁孤】孤”。羁旅孤独的人。《文选·谢庄<月赋>》:“亲懿莫从,羇孤递进。”李善注:“羇孤,羇客孤子也。”唐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诗:“如今圣明朝,养育无羇孤。”元周慧孙《<乐府诗集>序》:“夫子删诗三百,虽樵夫野叟、妇人女子、羇孤庶孽怵迫无聊之态,侈靡华恶之习,莫不备具。”
【虽】〔古文〕《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音綏。《說文》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又《玉篇》詞兩設也。《廣韻》助語也。《集韻》不定也。况辭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註》詩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禮·少儀》雖請退可也。《疏》雖,假令也。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又《玉篇》推也。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又《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漢典考證:〔《註》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
【同】《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
【君臣】1.君主与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宋范仲淹《阳礼教让赋》:“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义;礼无违者,遂诣宾主之情。”清叶廷琯《鸥陂渔话·黄陶庵集外诗》:“当日君臣荒乐,文武酣嬉之状,如遇目前。”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有旧】;有老交情。《后汉书·孔融传》:“俭与融兄褒有旧。”宋王明清《春娘传》:“居二年,会新守至,守与司理有旧。”清叶廷琯《吹网录·韦津误书死》:“及洛阳平,高祖与津有旧,徵授諫议大夫。”
【礼】《集韻》禮古作礼。註詳十三畫。(禮)〔古文〕礼《廣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弟切《正韻》良以切,音蠡。《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韻會》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爲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又姓。《左傳》衞大夫禮孔。 《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