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无妄想追前境,犹有贪心刻后期
诗句 | 读音 |
---|---|
犹有贪心刻后期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yóuyǒu|yòutān xīn4hòu qī |
虽无妄想追前境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三十八梗 拼音: suīwú wàngxiǎngzhuī|duīqiánjìng |
虽无妄想追前境,犹有贪心刻后期释义
【犹】《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說文》玃屬。从犬,酋聲。《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又《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又《集韻》可止之辭也。《詩·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贪心】贪得的欲望。《管子·七法》:“故有罪者不怨上,爱赏者无贪心。”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应世》:“各泯其贪心而安分守节,则何夺禄败家之有?”《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他从贪心里又起了个飞智。”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七章:“马斋往办公室走的这一路,又遇上了两个可以说进话的人,又是一通猛煽猛点,又把他们埋在胸膛的贪心邪火给鼓捣起来了。”2.贪得无厌;不知足。金王喆《换骨骰·叹脱祸不改过》词:“越贪心,生狠妬,百端姦巧。”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八章:“除了个别贪心的人还有点埋怨之外,大多数人都很满意。”
【刻】〔古文〕《唐韻》苦得切《集韻》《韻會》乞得切,音克。《說文》鏤也。从刀,亥聲。一曰痛也。《玉篇》割也。又《廣韻》剝也。又《韻會》刻薄,慘覈也。又《爾雅·釋器》木謂之刻。又《韻會》刻,漏也。鍥漏箭,以日晷爲刻,故因謂晷度曰刻。又害也。《書·微子》我舊云刻子。《註》我前日所言,適以害子。又《爾雅·釋獸》豕,其跡刻。《疏》其跡名刻。
【后期】1.迟误期限。《史记·大宛列传》:“騫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騫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宋沉作喆《寓简》卷一:“﹝科场﹞十五日引试,后期者勿问。”《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穰苴端然危坐,并不起身,但问:‘监军何故后期?’”2.后会。唐方干《送沛县司马丞之任》诗:“羇游故交少,远别后期难。”宋范成大《水乡酌别但能之主管能之将过石康》诗:“后期只恐参商似,且醉金槽四十絃。”3.指后会之期。清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卷二:“予重订后期,牵衣惜别。”4.指某一时期的后一阶段。巴金《探
【虽】〔古文〕《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音綏。《說文》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又《玉篇》詞兩設也。《廣韻》助語也。《集韻》不定也。况辭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註》詩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禮·少儀》雖請退可也。《疏》雖,假令也。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又《玉篇》推也。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又《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漢典考證:〔《註》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
【无妄】指《易》卦“无妄”。唐元稹《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诗:“布卦求无妄,祈天愿孔偕。”2.谓邪道不行;不敢诈伪。《管子·宙合》:“奚谓当?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宋朱熹集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3.指灾祸变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绸繆哲后,无妄惟时。”刘良注:“无妄惟时,当穷灾之时也。”《晋书·慕容垂载记》:“大王以命世之姿,遭无妄之运,迍邅栖伏,艰亦至矣。”参阅《易·杂卦》及韩康伯注。4.意外;不期然而然。《战国策·楚策四
【想】《廣韻》《正韻》悉兩切《集韻》《韻會》寫兩切,音鯗。《說文》冀思也。註希冀而思之也。《後漢·王霸傳》夢想賢士。《晉書·謝安傳》悠然遐想。又《增韻》意之也。物未至而意之也。又《周禮·春官》眡祲掌十輝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凶。十曰想。《註》鄭司農云:想者,輝光也。鄭康成曰:想雜氣有所似,可形想也。《六書精薀》心有所欲而思也。字意从心从相,言有所著也。
【境】《唐韻》《正韻》居影切《集韻》《韻會》舉影切,音景。《說文》疆也。一曰竟也,疆土至此而竟也。《魯語》外臣之言不越境。《史記·諸侯王表》諸侯比境。《註》地相接次也。《前漢·地理志》開地斥境。 通作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