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笺寄与,玉箫声彻,凤鸣鸾舞

素笺寄与,玉箫声彻,凤鸣鸾舞

诗句读音
凤鸣鸾舞平仄:仄 平 平 仄
拼音: fèng míngluán wǔ
玉箫声彻平仄:仄 平 平 仄
拼音: yù xiāoshēngchè
素笺寄与平仄:仄 平 仄 平
拼音: sù jiānjì yǔ

素笺寄与,玉箫声彻,凤鸣鸾舞释义

【凤鸣】1.凤凰鸣唱。比喻优美的乐声。汉刘向《列仙传·萧史》:“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簫……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2.凤凰鸣唱。比喻夫妻感情和洽。宋吴坰《五总志》:“白屋同愁,已失凤鸣之侣;朱门自乐,难容乌合之人。”参见“凤鸣朝阳”。

【鸾舞】鸾鸟起舞。比喻和乐。前蜀毛文锡《中兴乐》词:“红蕉叶里猩猩语,鸳鸯浦,镜中鸞舞,丝雨隔,荔枝阴。”元张翥《小游仙词》之二:“五色烟中玉女窗,凤歌鸞舞一双双。”

【玉箫】1.玉制的箫或箫的美称。《晋书·吕纂载记》:“即序胡安据盗发张骏墓,见骏貌如生,得真珠簏、琉璃榼、白玉樽、赤玉簫。”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三:“玉簫和我神,金醴释我忧。”宋齐愈《八宝妆》词:“惆悵夜久星繁,碧云望断,玉簫声在何处?”清纳兰性德《眼儿媚·又咏梅》词:“玉簫吹梦,金釵划影,悔不同擕。”2.人名。传说唐韦皋未仕时,寓江夏姜使君门馆,与侍婢玉箫有情,约为夫妇。韦归省,愆期不至,箫绝食而卒。后玉箫转世,终为韦侍妾。事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三。后多借指姬妾。宋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词:“身是客,

【声】《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

【彻】〔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直列切,音轍。《說文》通也。《論語》盍徹乎。《註》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徹,通也,爲天下之通法。又《廣韻》徹,達也。《左傳·成十六年》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註》發達七札也。又《集韻》徹,道也。又剝取也。《詩·豳風》徹彼桑土。又治也。《詩·大雅》徹田爲糧。《傳》徹,治也。又去也。《儀禮·士冠禮》徹筮席。《左傳·宣十二年》軍衞不徹警也。《周禮·天官·膳夫》卒食以樂,徹于造。《疏》天子食終徹器之時,作樂以徹之。又毀也。《詩·小雅》徹我牆屋。《箋》徹毀我牆屋也。又《揚子·

【素笺】“素牋”。白色的笺纸。唐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素牋一百句,题附元家诗。”《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东坡﹞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些纸角儿,东坡扶起砚匣,乃是一方素笺,迭做两摺。”柯岩《奇异的书简》一:“我要大声赞美发明书信的人。是他,第一个把生命和感情浓缩到小小的素笺上。”汉

【寄与】传送给。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驛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贾岛《送韩湘》诗:“欲凭将一札,寄与沃洲人。”2.犹致送,赠送。郭沫若《把精神武装起来》:“中国人能够养成到这种的程度,我相信,日本的法西斯军阀一定不够我们消灭,而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们的第二次的寄与的。”田汉《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序》:“在他赴青岛之前将发表他那倾注着半生蕴蓄的大著《表演术》,这对于我们这些爱好戏剧艺术的学徒们是非常宝贵的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