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诗句读音
锁衔金兽连环冷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下平十五青
拼音: suǒxiánjīn shòulián huánlěng
水滴铜龙昼漏长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shuǐdītóng lóngzhòu4cháng|zhǎng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释义

【锁】《唐韻》《正韻》蘇果切《集韻》《韻會》損果切,音瑣。《說文》鐵鎖,門鍵也。《集韻》鋃鐺也。《前漢·王莽傳》以鐵鎖琅當其頸。《註》琅當,長鏁也。《班固·敘傳》繫名聲之韁鎖。《抱朴子·逸民卷》屈龍淵爲錐鎖之用。又《正字通》鎖子甲,五環相互,一環受鏃,諸環拱護,故箭不能入。《杜甫詩》雨拋金鎖甲。 《集韻》或作鏁。

【金兽】1.指金色虎首形铺首。唐薛逢《宫词》:“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2.指兽形的香炉。宋张耒《秋蕊香》词:“帘幕疎疎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明刘基《望江南》词:“金兽有烟飞不起,玉虫无燄翳还明。”清龚自珍《莺啼序》词:“残年半销金兽,啟朱帘琐户。”3.铜镜上兽形花纹。清陈维崧《虞美人·咏镜》词:“香奩凉鑑蟠金兽,背压蛟螭钮。”4.古台名。汉建安十八年,曹操建于邺城西北。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六:“三臺者,陆翽《鄴中记》云:魏武於鄴城西北立三臺,中名铜雀,南名金兽,北名冰井。”

【连环】1.连结成串的玉环。《庄子·天下》:“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唐韩愈《送张道士》诗:“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宋徐铉《晚归》诗:“风清飘短袂,马健弄连环。”2.比喻连续不断。清毛祥麟《三略汇编·小刀会纪略》:“浙江钓船数十号,停泊浦江,连环开放大炮。”3.比喻密切相关。茅盾《三人行》八:“惠微笑,翻起眼睛看天,他懂得许的两件请托的连环性了。”

【冷】《唐韻》《集韻》魯朾切《韻會》《正韻》魯杏切,令上聲。《說文》寒也。从仌,令聲。《六書正譌》別作泠,非。泠乃水名。《南史·齊樂預傳》人笑褚公,至今齒冷。《增韻》淸甚也。又姓。《廣韻》前趙錄南徐州刺史令道,字安義。又《唐韻》力鼎切《集韻》朗鼎切,靈上聲。冷,寒也。又《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冷凙。吳人謂冰曰冷凙。令道當作冷道。

【水】《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稅上聲。《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

【滴】《廣韻》都歷切《集韻》《韻會》《正韻》丁歷切,音的。《說文》水註也。《增韻》涓滴,水點。又瀝下也。《王子年·拾遺記》香露滴瀝。 《廣韻》亦作。《法華經》作渧,與滳異。

【铜龙】1.铜制的龙形器物。(1)装饰品。《汉书·成帝纪》“太子出龙楼门”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张晏曰:“门楼上有铜龙,若白鹤、飞廉之为名也。”(2)喷水器。晋陆翽《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唐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自注:“寺内有梁朝铜龙吐泉,铜鲸饮水,以注诸院。”(3)漏器的吐水龙头。亦借指漏壶。唐李商隐《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綺櫳,玉壶传点咽铜龙。”明李东阳《送进士归省》诗:“宵辞禁漏铜龙尽,晓散朝行白鷺稀。”清王韬《变法上》:“铜龙沙漏,璿璣玉

【漏】《唐韻》靈切《集韻》《韻會》《正韻》郎豆切,音陋。滲漏也。《說文》漏以銅壷受水,刻節畫,夜百刻。亦取漏下之義。《周禮·夏官》挈壷氏,掌漏刻之官。又泄也。《左傳·僖四年》齊寺人貂始漏師于多魚。《疏》言漏洩師之密謀也。又遺失也。《荀子·脩身篇》易忘曰漏。又《爾雅·釋宮》西北隅謂之屋漏。《詩·大雅》尚不愧于屋漏。《箋》漏,隱也。又竅也。《白虎通·聖人篇》禹耳三漏,是謂大通。又穿也。《淮南子·泰族訓》朱絃漏越。《註》漏穿越琴瑟兩頭也。又德澤下究也。《前漢·吾丘壽王傳》天下漏泉。《註》言潤澤下霑,如屋之漏。又江名。

【长】〔古文〕镸《唐韻》《集韻》直良切《正韻》仲良切,音場。《增韻》短之對也。《孟子》今交九尺四寸以長。《前漢·田橫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又久也。《詩·商頌》濬哲維商,長發其祥。《箋》長,猶久也。《老子·道德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又遠也。《詩·魯頌》順彼長道,屈此羣醜。《箋》長,遠也。《古詩》道路阻且長。又常也。《陶潛·歸去來辭》門雖設而長關。《李商隱詩》風雲長爲護儲胥。又大也。《世說新語補》願乗長風,破萬里浪。又善也。《晉書·樂廣傳》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唐書·韓琬傳》文藝優長。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