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古圣贤,寝食不遑宁
所以古圣贤,寝食不遑宁释义
【寝】〔古文〕寑《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七稔切,侵上聲。《說文》臥也。《詩·小雅》乃寢乃興。《論語》宰予晝寢。又《廣韻》堂室也。《爾雅·釋宮》無東西廂,有室曰寢。周制,王公六寢,路寢一,小寢五。路寢,冶事之所,小寢,燕息之地也。《公羊傳·莊三十二年》路寢者何,正寢也。又寢廟。凡廟,前曰廟,後曰寢。《詩·小雅》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商頌》寢成孔安。《註》廟中之寢,所以安神也。又陵寢。《史記·樂書》三代以前,未有墓祭。至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秦制,上陵皆有園寢。又凡居室皆曰寢。《禮·王制》庶人祭於寢。又息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遑】《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黃。《玉篇》暇也。《詩·召南》莫敢或遑。又《小雅》不遑啓處。又急也。《書·無逸》不遑暇食。《註》遑在心,暇在事。事宂曰不暇,心勤曰不遑。又與皇通。《書·無逸》無皇曰:今日耽樂。《左傳·昭七年》社稷之不皇。《註》皇,暇也。
【宁】《唐韻》直呂切《集韻》《韻會》展呂切,音佇。《爾雅·釋宮》門屛之閒謂之宁。《禮·曲禮》天子當宁而立。《註》門內屛外,人君視朝所宁立處。又《集韻》通作著。《詩·齊風》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韻會》《正韻》如切,音除。義同。又《說文》宁辨積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積物,與《爾雅》正意相背。《韻會》六麌分註。漢典考證:〔《說文》宁辦積物也。〕 謹照原文辦改辨。 考證:〔《說文》宁辦積物也。〕 謹照原文辦改辨。
【所以】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
【古】〔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
【圣贤】1.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易·鼎》:“彖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唐韩愈《重答张籍书》:“吾子不以愈无似,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清秋瑾《同胞苦》歌:“手提白刃觅民贼,捨身救民是圣贤。”老舍《骆驼祥子》七:“他一向没遇到过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