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昔投知己,周旋谢起予

宿昔投知己,周旋谢起予

诗句读音
周旋谢起予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zhōu xuánxièqǐ yǔ
宿昔投知己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sù xī2zhī jǐ

宿昔投知己,周旋谢起予释义

【周旋】亦作“周还”。1.运转。《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彊中乾,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国语·越语下》:“必顺天道,周旋无究。”《汉书·天文志》:“荧惑出则有大兵,入则兵散。周还止息,乃为其死丧。”2.谓辗转相追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杜预注:“周旋,相追逐也。”宋苏轼《和子由苦寒见寄》:“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杨朔《火并》:“如果能有五百个武装的队员,他们便可以建立抗日政权,不怕城里那一班绅士反对,也可以进一步和敌人周旋了。

【谢】《唐韻》辭夜切《集韻》《韻會》《正韻》詞夜切,音榭。《說文》辭去也。《廣雅》去也。《楚辭·九章》願歲幷謝與長友兮。《註》謝,去也。又《正韻》絕也。《史記·儒林傳》謝絕賔客。又《增韻》退也,衰也,彫落也。《南史·範縝傳》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減。《淮南子·兵略訓》若春秋有代謝。又《類篇》告也。《前漢·餘傳》厮養卒謝其舍。《晉灼註》以辭相告曰謝。又《韻會》拜賜曰謝。《前漢·張安世傳》安世嘗有引薦,其人來謝。安世以爲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又《正字通》自以爲過曰謝。《禮·檀弓》從而謝焉。《史記·項羽紀》旦日不可不蚤

【起予】1.《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后因用为启发自己之意。唐韩愈《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诗:“将经贵郡烦留客,先惠高文谢起予。”宋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诗:“我时年尚幼,作赋慕相如。侍立看君谈,精悍实起予。”清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2.指启发他人。《文选·应璩<与广川长岑文瑜书>》:“周征殷而年丰,卫伐邢而致雨,善否之应,甚於影响,未可以为不然也。想雅思所未及,谨书

【宿昔】1.从前;往日。《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寧,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唐张九龄《照镜见白发》诗:“宿昔青云志,蹉跎白髮年。”清曹寅《春日过顾赤方先生寓居》诗:“即此相逢犹宿昔,频来常带杖头钱。”2.经久;经常。《素问·举痛论》:“寒气客於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汉王充《论衡·感虚》:“师旷能鼓《清角》,必有所受,非能质性生出之也。其初受学之时,宿昔习弄,非直一再奏也。”3.犹年老。《文选·谢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徒

【投】〔古文〕《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頭。《說文》擿也。○按擿,卽擲也。《廣韻》棄也。《禮·曲禮》無投與狗骨。《疏》投,致也。棄其骨與犬也。又贈也。《詩·衞風》投我以木瓜。又《增韻》納也。《禮·樂記》投殷之後於宋。《註》舉徙之詞也。又適也,託也。《後漢·張儉傳》儉得亡命,望門投止。又掩也。《詩·小雅》相彼投兔,尚或先之。《箋》視彼人將掩兔,尚有先驅走之者。又姓。周郇伯之後。桓王伐鄭,投先驅以策。其後氏焉。漢有光祿投調。又《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音豆。句讀之讀通作投。《馬融·長笛賦

【知己】1.谓了解、赏识自己。《战国策·楚策四》:“驥於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於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史记·刺客列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説己者容。”宋杨万里《陈安行舍人阁学挽词》之一:“孝宗最知己,交臂失城墉。”巴金《秋》六:“我没有一个指导我的先生,我也没有一个知己的朋友。”2.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