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学谩夸臆说,仙书犹述旧闻

俗学谩夸臆说,仙书犹述旧闻

诗句读音
俗学谩夸臆说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sú xuémàn kuāyì shuō
仙书犹述旧闻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shūyóushù jiùwén

俗学谩夸臆说,仙书犹述旧闻释义

【俗学】之学。《庄子·缮性》:“缮性於俗学,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宋苏轼《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学。俗学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工骚墨之士,以农桑为俗务,而不知俗学之病人更甚于俗吏。”

【谩夸】夸赞。谩,通“漫”。唐戴叔伦《塞上曲》之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宋杨万里《上巳日周丞相少保来访敝庐留诗为赠》:“却慙下客非摩詰,无画无诗只谩夸。”2.虚夸。清叶廷琯《吹网录·况太守辟疆馆记伪刻辨正》:“﹝《行祠记》﹞及叙重兴后事,但云‘庭既閎豁,破完腐坚’,未闻有‘青葱蓊靄,竹木明瑟’之致。即使后越二载,可以增置房屋,然况公再视府事时,恐未必有此萧閒情致,此谩夸胜境之一证。”

【臆说】1.只凭个人想象的说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唐刘知几《史通·曲笔》:“用舍由乎臆説,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宋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詔有司,凡私意臆説尽黜之。”清徐士銮《宋艳·奇异》:“余不喜駮证古人,好逞臆説。”郁达夫《临平登山记》:“这是从风景上来说的话,与什么临平湖塞则天下治,湖开则天下乱等倒果为因的妄揣臆说,却不一样。”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二节:“这样就让曲解古书的人们能利用这一材料来助成臆说。”2.主观地毫无根

【犹】《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說文》玃屬。从犬,酋聲。《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又《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又《集韻》可止之辭也。《詩·

【述旧】。《后汉书·李固传》:“臣闻君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2.叙述往事。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