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府相鼎立,征求常意外
台府相鼎立,征求常意外释义
【台府】1.御史府。《宋书·武帝纪下》:“﹝永初元年﹞秋七月丁亥,原放刼贼餘口没在臺府者,诸流徙家并听还本土。”《旧唐书·李渤传》:“如妄诉无理,本罪外加一等。準敕告密人付金吾留身待进止。今欲留身后牒臺府,冀止絶凶人。”2.指中央政府机构。《南齐书·王晏传》:“论荐党附,徧满臺府。”明李东阳《寿岂堂歌》:“当年弟子数百人,三十年来半臺府。”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鼎立】三方对立。语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纲纪,晋有其政。”宋叶适《纪纲一》:“然边方鼎立,彼此窥伺,一有蹉跌,而祸败随之。”2.三者并立。宋苏轼《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自君兄弟还,鼎立知有补。”施元之题注:“常父与兄经父,弟毅父皆以文声起,江右鼎立,元祐时号三孔。”清叶廷琯《鸥陂渔话·劫灰录李定国事》:“鼎立何瞿堪合传,平心未取薄黄巾。”3.坚强挺立。清刘大櫆《赠张絅儒序》:“
【征】〔古文〕徰《廣韻》《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証平聲。《爾雅·釋言》行也。《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彙征吉。《詩·小雅》之子于征。又《韻會》征,伐也。《易·離卦》王用出征。《書·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孟子》征者,上伐下也。又《正韻》征,取也。《禮·王制》關譏而不征。又姓。《前漢·司馬相如傳》厮征伯僑,而役羨門兮。《註》仙人,姓征,名伯僑。又《韻會》通政。《周禮·地官·小司徒》施其職,而平其政。《註》音征,稅也。當作征。又通正。《周禮·夏官》惟加田無國正。《註》音征,稅也。獨加賞之田無稅。
【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音裘。《說文》索也。《增韻》覓也,乞也。《易·乾卦》同氣相求。《詩·大雅》世德作求。又招來也。《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又等也。《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又姓。《三輔決錄》漢有求仲。又與裘通。《說文》裘字,古省作求。又與球通。《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
【意外】不到;意料之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汝南﹞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宋苏轼《辞免起居舍人第二状》:“若骤膺非分之宠,恐别生意外之忧。”清杜濬《九日一草亭时将与天章别感赋》:“秋深雨廉纤,意外晴此日。”巴金《军长的心》三:“他这句意外的问话倒把我难住了。”2.指意料之外的不幸事件。《宋书·谢述传》:“如其已致意外,述亦无心独存。”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太宗以五代文人失职,虑生意外,故厚其廪禄,俾编集诸类书。”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二章:“为了防备意外,大夯首先将郭祥隐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