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岂无治,髽发终殊伦

太和岂无治,髽发终殊伦

诗句读音
髽发终殊伦平仄:平 平 平 平
拼音: zhuā fāzhōngshū lún
太和岂无治平仄:仄 平 仄 平 仄
拼音: tài héqǐ|kǎiwú zhì

太和岂无治,髽发终殊伦释义

【髽发】古代妇人丧髻。以麻线束发。唐高彦休《唐阙史·崔尚书雪冤狱》:“﹝杨乾夫﹞仍言号慟非所以成礼者,第择日举哀,縗服髽髮,绘佛饭僧,以资冥福。”清夏燮《中西纪事·朱贵庙碑》:“甬上之戎,弔新髽髮,扬州都督,殉早衔鬚。”

【终】〔古文〕夊《廣韻》職戎切《集韻》《韻會》之戎切,音螽。《說文》絿絲也。又《玉篇》極也,窮也。《集韻》一曰盡也。《易·繫辭》《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書·仲虺之誥》愼厥終,惟其始。《詩·大雅》高朗令終。又《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又《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歸餘于終。《疏》歸其餘,分置于終末。言於終末乃置閏也。又《左傳·襄九年》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又《爾雅·釋天》月在壬曰終。又《前漢·法志》地方一里爲井,井十爲通,通十爲成,成方十里,成十爲終。又姓。《左傳·定四年

【殊伦】类。晋左思《咏史》之六:“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唐李白《嘲鲁儒》诗:“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2.指出类拔萃。唐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

【太和】太和”。亦作“大和”。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唐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唐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岂】《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說文》還師振旅樂也。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又《集韻》《正韻》可亥切,音鎧。與凱愷通。軍勝之樂也。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 《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漢典考證:〔《說文》還師振樂也。〕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考證:

【无治】1.无为而治。《文子·道原》:“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2.谓国家不太平。《左传·宣公四年》:“公伐莒取向,非礼也。平国以礼不以乱,伐而不治,乱也。以乱平乱,何治之有?无治何以行礼?”3.不加惩罚。《史记·三王世家褚少孙论》:“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於胥,下詔书无治广陵王,独诛首恶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