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省诸公独耐事,歌咏功德卑虞唐

台省诸公独耐事,歌咏功德卑虞唐

诗句读音
台省诸公独耐事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tái shěngzhūgōngdúnài shì
歌咏功德卑虞唐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十一唐
拼音: gē yǒnggōng débēiyútáng

台省诸公独耐事,歌咏功德卑虞唐释义

【台省】1.汉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臺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南北朝以来,虽然尚书台已多改称尚书省,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的制度,但“臺省”之称仍沿用不变。《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丰不知而往,即杀之”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丰在臺省,常多託疾。”《旧唐书·刘祥道传》:“汉魏以来,权归臺省,九卿皆为常伯属官。”唐杜甫《醉时歌》:“诸衮省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2.唐代有时亦将三和公御史台合称为“臺省”。

【诸】〔古文〕《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又《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又《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又

【公】〔古文〕《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音工。《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厶音私。《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徐曰》會意。《爾雅·釋言》無私也。《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又《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又《禮·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註》公猶共也。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書·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又三公官名。《韻會》周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漢末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又官所曰公。《詩·召南》退食自公。又父曰公。《列子·黃帝篇》家公執

【独】《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犢。《說文》犬相得而。从犬蜀聲。羊爲羣,犬爲獨也。又獸名。《埤雅》顏從曰:獨一叫而猨散,鼉一鳴而龜伏。或曰鼉鳴夜,獨叫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羣,獨性特,猨鳴三,獨叫一,是以謂之獨也。又獨,獸名。詳前字註。又《廣韻》單獨。《詩·小雅》哀此惸獨。《傳》獨,單也。《又》念我獨兮。《爾雅·釋山》獨者蜀。《疏》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揚子·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又山名。《山海經》獨山,多金玉美石。又《廣韻》複姓有獨

【耐事】谓以忍让处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唐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者,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其自乾耳。’”2.指经得起得失、荣辱等人事之变。宋陆游《秋兴》诗:“平生最耐事,霜雪亦满鬢。”典

【歌咏】。1.歌唱;吟咏。《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唐赵嘏《送滕迈郎中赴睦州》诗:“想到钓臺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余观三百五篇,如桃、李、芍药、棠棣、兰之类,无不歌咏。”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茅盾《这时代的诗歌》:“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2.谓以诗歌颂扬。《汉书·刘向传》:“周公思慕,歌咏文王文德。”唐黄滔《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

【功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元张宪《咸淳师相》诗:“諛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赵朴初《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2.佛教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3.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旛,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

【卑】《唐韻》府移切《集韻》《韻會》賔彌切《正韻》逋眉切,音。《說文》賤也。執事者。《玉篇》下也。《易·繫辭》天尊地。又《韻會》鮮山,在柳州界。又鮮,帶名。《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只。《註》鮮,袞帶頭也。言腰支細小,頸銳秀長,若以鮮帶約而束之也。又姓。《廣韻》蔡邕胡太傅,有太傅椽鴈門整。又《前漢·鄒陽傳》封之於有。《註》地名也。音鼻。又音彼。與俾同。《荀子·宥坐篇》民不迷。又音陛。與庳同。《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上欲尊而宇欲。

【虞】〔古文〕吳《唐韻》遇俱切《集韻》《韻會》元俱切,音愚。《說文》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于身,仁獸,食自死之肉。《詩·周南》吁嗟乎騶虞。又度也。《書·大禹謨》儆戒無虞。《左傳·桓十七年》疆埸之事,愼守其一,而備其不虞。又安也。《儀禮·士虞禮註》士旣葬其父母,迎精而返,日中而祭之于宮以安之。又誤也。《詩·魯頌》無貳無虞,上帝臨女。《疏》言天下歸周,無有貳心,無有疑誤。又備也。《晉語》衞文公有郉翟之虞。又樂也。《孟子》霸者之民,驩虞如也。《趙岐註》霸者行善民,恩澤暴見易知,故民驩虞樂之也。又《博雅》助也,望也,擇

【唐】〔古文〕啺《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郎切,音堂。《說文》大言也。从口庚聲。《莊子·天下篇》荒唐之言。又《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瑉玉旁唐。《註》郭璞云:旁唐,盤薄。又國名。《玉篇》堯稱唐者蕩蕩,道德至大之貌。《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疏》韋昭云: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也。○按書傳皆言堯以唐侯升爲天子,不言封於陶唐。陶唐二字,或共爲地名,未必如昭言也。又《詩·唐風疏》唐者,成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堯夏禹所都之墟,漢曰太原郡。又漢縣名。《前漢·地理志》中山國唐縣。《註》故堯國也,唐水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