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王驾简介

王驾(851~ ?),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

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

后弃官归隐。

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

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薛逢简介

薛逢,字陶臣,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会昌进士,授万年尉。

历官侍御史、尚书郎等职。

曾两度被贬。

后官至秘书监。

《全唐诗》辑其诗一卷。

薛能简介

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诗人。

《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唐诗品汇》、《唐才子传》均载:“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一带)。

” 仕宦显达,官至工部尚书。

时人称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

唐人交游之风盛行。

薛能一生仕宦他乡,游历众多地方,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

晚唐一 些著名诗人多与有诗与其唱和。

薛能,字太拙,汾州人,登会昌六年进士第。

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

李福镇滑,表署观察判官,历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

福徙西蜀,奏以自副。

咸通中,摄嘉州刺史,迁主客、度支、刑部郎中,权知京兆尹事,授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

广明元年,徐军戍溵水,经许,能以旧军,馆之城中。

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众疑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

能僻于诗,日赋一章,有集十卷,今编诗四卷。

牛峤简介

牛峤(生卒年不详),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今甘肃西部)人,唐宰相牛僧孺之孙。

唐僖宗乾符元年进士,历任拾遗,补尚书郎。

王建立后蜀,牛峤任判官、给事中等职,故后人又称「牛给事」。

牛峤博学有文才,诗学李贺,尤其以词闻于世,原有《歌诗集》三卷,不传。

綦毋潜简介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湖北西南部)人。

开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一度弃官还江东,后复任宜寿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复授校书,终著作郎。

晚年退隐江南。

他与王维、王昌龄、李欣,储光羲等人有交游,彼此有唱和。

他的诗歌常写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流露出追慕隐逸之意。

风格清秀而峭拔。

王维称赞他「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别綦毋潜》)。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元稹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

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

不久,调任同州刺史。

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

此外,他也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他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

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窦巩简介

[唐](约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间在世)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窦庠之弟。

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唐肃宗宝应元年至穆宗长庆元年间在世,年六十岁。

状貌魁伟。

少博览,无所不通。

性宏放,好谈古今。

门多长者车辙。

诸兄均先贵达,巩于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始举进士。

袁滋镇滑州,辟为从事。

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

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

稹移镇武昌,巩为副使。

平居与人言,吻动而言不发,白居易等目为嗫嚅翁。

后终老于鄂渚。

巩所著诗,见窦氏联珠集。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

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

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

任大乐丞。

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

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

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公元七五六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痢,佯称瘖疾,结果被安禄山「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

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

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沈佺期简介

沈佺期,生卒年不详,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

上元二年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

曾因贪污及谄附张易之,被流放欢州。

他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

他们的诗作大都是歌舞升平的应制诗。

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完善了律诗形式,使之趋于成熟。

有《沈佺期集》。

李群玉简介

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

工书法,好吹笙。

举进士不第。

后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

不久,辞官回乡。

有《李群玉诗集》。

 

羊士谔简介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

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

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

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

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

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

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

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