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简介
- 阅读更多 关于 常建简介
- 74 次浏览
常建,唐著名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
天宝十二年(753)之前,曾任盱眙(今江苏盯眙县)尉。
后去职,隐居于鄂渚(今湖北东南)一带。
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却颇具诗名。
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就将常建列为首位,评价很高。
他长于五言,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意境清远,风格淡泊,造语警拔,构思精妙。
同时,边塞诗也颇有成就。
有《常建集》。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常建,唐著名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
天宝十二年(753)之前,曾任盱眙(今江苏盯眙县)尉。
后去职,隐居于鄂渚(今湖北东南)一带。
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却颇具诗名。
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就将常建列为首位,评价很高。
他长于五言,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意境清远,风格淡泊,造语警拔,构思精妙。
同时,边塞诗也颇有成就。
有《常建集》。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先主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
后来李璟为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
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年),就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
到保大四年(946年),冯延巳终于登上了宰相的宝座。
第二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亡数万人,损失惨重。
李璟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
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
保大六年(948年),出任抚州节度使。
在抚州呆了几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
到了保大十年(952),他再次荣登相位。
延巳当政期间,先是进攻湖南,大败而归。
后是淮南被后周攻陷,冯延鲁兵败被俘,另一宰相孙晟出使后周被杀。
958年,冯延巳被迫再次罢相。
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
有诗名。
工乐府,极有情致。
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裕之著有诗集一卷, 《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窦叔向 [唐](约公元七六九年前后在世)字遗直,京兆金城人。
(旧唐书作扶风平陵人。
此从新唐书) 学识:文学家 家庭出身:官宦之家,同昌司马窦亶之子。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四年前后在世。
以工诗称。
大历初,登进士第。
少与常衮同灯火,及衮为相,引擢左拾遗,内供奉。
及坐贬,亦出为溧水令。
卒,赠工部尚书。
五子群、常、牟、庠、巩,皆工词章,有《联珠集》行于时。
叔向工五言,名冠时辈。
集七卷,今存诗九首。
《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代表作品:《贞懿皇后挽歌》、《夏夜宿表兄话旧》等。
刘驾(822—?)唐诗人。
字司南,江东人。
与曹邺为诗友,俱以工于五古著称,时称“曹、刘”。
初举进士不第,屏居长安。
大中三年(849),唐王朝收复河、湟失地,刘驾献《乐府》十首表示祝贺。
大中六年(852)登进士第,官终国子博士。
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
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
”(《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
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孔绍安(约577-622),字不详,越州山阴人,孔奂长子,孔子三十三代孙。
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约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约四十六岁。
少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
年十三,陈亡入隋,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诵古文集数十万言。
外兄虞世南异之。
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好,时人称为“孙、孔”。
大业末,为监察御史。
李渊讨贼河东,绍安为监军。
李渊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拜内史舍人,赐赍甚厚。
尝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云:“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
为人称诵。
寻诏撰梁史,未就而卒。
绍安著有文集五十卷,(旧唐书志作三卷,本传作五卷。
此从新唐书志)传于世。
储光羲(707-约760),唐著名诗人。
兖州(今属山东)人。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
天宝十年(751)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
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
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
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
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有《储光羲诗》。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
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
德宗贞元进士。
曾先后出任新城县令,东阳县令,江西节度使府留后,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
后上表请为道士,不久病卒。
他当时的诗名很大。
其诗题材广泛,写过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的乐府诗,也写过一些委婉清新的写景寄怀诗。
他主张「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对于后来的「神韵」说有很大影响。
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原集散佚,现有明人所辑《戴叔伦集》。
包佶生卒年不详。
唐代诗人。
字幼正、闰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
包佶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
因疾辞官,卒于故里。
封丹阳郡公。
天宝六年及进士第。
累官谏议大夫,坐善元载贬岭南。
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
晏罢,以佶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
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居官谨确,所在有声。
包佶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斫(音卓,指技艺精湛、经验丰富)。
与刘长卿、窦叔向诸公皆莫逆之爱,晚岁沾风痹之疾,辞宠乐高,不及荣利。
包佶父包融,兄包何。
包佶与包何俱以诗鸣,时称“二包”。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
是诗人韦应物的后代。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召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
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
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
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五十五首。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