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周德清简介

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

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

工乐府,善音律。

终身不仕。

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

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

《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

《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其正音依据是中原语音。

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

《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

「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

」《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

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

张蠙简介

张蠙,字象文,清河(今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人。

唐懿宗咸通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

后避乱入蜀。

王建自立,蠙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

擅长律诗,以写边塞风光见长。

诗歌境界开阔,语言浑朴。

崔道融简介

崔道融,江陵人。

唐末诗人。

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

累官至右补阙。

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

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

工绝句。

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

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

权德舆简介

权德舆,唐代文学家。

字载之。

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

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岑参简介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

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长于七言歌行。

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有《岑嘉州诗集》。

杨果简介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

生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宋庆元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

卒,谥文献。

工文章,长于词曲,著有《西庵集》。

与元好问交好。

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

李冶简介

李冶(?-784)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女道士。

与陆羽、刘长卿、皎然等交往。

曾被召入宫中。

后因上诗叛将朱泚,为德宗所扑杀。

诗今存十余首,多赠人及遣怀之作,后人曾辑录她与薛涛的诗为《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

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

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散体,他主张文学的语言要「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对散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文各体兼长,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为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的诗歌也有特点,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

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

但有些诗流于险怪,是其缺点,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高适简介

高适(702?─765),唐代著名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

幼年家贫。

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

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

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

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

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不久就弃职而去,客游河西。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以抵抗叛军。

后受唐玄宗赏识,连升侍御史、谏议大夫。

肃宗至德二年(757),因围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肃宗嘉许,官职累进,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代表。

有《高常待集》。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为监察御史。

唐顺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集团。

这个政治改革集团,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推行免除部分苛捐杂税等具有进步意义的政策。

因为改革触犯了宦官权豪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

宪宗李纯继位后,改变遂告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人被贬到边远的地区。

柳宗元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最后病死在柳州,年仅四十六岁。

人称柳河东,有《柳河东集》。

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

他的诗,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