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峒简介
- 阅读更多 关于 崔峒简介
- 22 次浏览
崔峒(一作洞),生卒年、字号皆不详,唐代诗人。
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
集贤学士。
其余事迹不祥。
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
崔峒的诗现在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
代表作:《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这首诗意象高华,投赠之意,怨愤之情,出以雅正之笔,为崔诗中的佳作。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崔峒(一作洞),生卒年、字号皆不详,唐代诗人。
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
集贤学士。
其余事迹不祥。
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
崔峒的诗现在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
代表作:《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这首诗意象高华,投赠之意,怨愤之情,出以雅正之笔,为崔诗中的佳作。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
唐皇室远支。
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二十七岁就逝世了。
李贺早年即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皇甫湜。
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发生了一些影响。
他的诗大都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
但由于仕进无路,少年失意,使他生活孤寂,性情冷僻,诗中常带有感伤、消沉的情调。
他作诗态度严肃,冥索苦思,命意遣词,都力求深刻、独到。
来鹄(?─883),豫章(在今江西省南昌附近)人。
咸通(860─873)年间举进士而不第。
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其诗多描写旅居愁苦的生活,也有表现民间疾苦的人民性很强的作品。
《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王勃(650─676),初唐诗人。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
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
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
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
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参军;后来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
其父王福畴因受王勃牵连,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
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年仅二十七。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
他们都力求革新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齐梁宫体诗风,拓宽诗歌题材,表现积极进取、健康昂扬的精神,抒发政治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由于他们在革新齐梁诗风和促进五律渐趋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杜甫有「王杨卢骆当时体」的赞誉。
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他的诗大都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
罗隐(833─909),唐著名文学家。
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县)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
少时即负盛名。
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为避战乱而返归故乡,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鏐,钱鏐很赏识他的才华,光启三年(887),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
天祐三年(906),充节度判官。
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不久病卒,终年七十七岁,是唐代享有高龄的诗人之一。
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言绝句,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
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传世。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朝诗人。
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证圣元年进士。
历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兼秘书监。
天宝三年因为不满奸相李林甫专权而返乡,隐居镜湖。
一生风流倜傥,豪放不羁,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长于七绝,其写景之作,清新隽永,诗味浓郁。
贯休(832-912),唐末诗僧、画家。
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县)人。
七岁出家,后云游四方,广事干谒。
乾宁初年(894),谒吴越王钱鏐,献贺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鏐有称帝野心,要他把「十四州」易为「四十州」,然后方肯接见。
他回答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
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遂拂袖而去。
天复中(901-904)入蜀,谒前蜀王王建,献诗道:「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故人称「得得和尚」,王建礼遇之,赐号禅月大师。
工诗,其诗内容较广泛,有部分诗章颇能反映现实,鞭挞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工画,所作水墨罗汉像颇著名;兼工草书,时称「姜体」。
有《禅月集》,辑诗二十五卷。
《全唐诗》编存其诗十二卷。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
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
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
肃宗时为校书郎。
存诗17首。
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
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
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
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
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
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
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也就是唐代建国的第二年,在乌伤城北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名叫骆家塘的小村庄里,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之一的骆宾王,诞生来到人间。
骆姓是古乌伤的名门望族特有的姓,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了骆俊、骆统、骆秀一门祖孙三人,成为名盛一时的文臣武将和志行卓越的俊士,一直为史家所称道。
此后骆族虽然簪缨不绝,代有才人,但到骆宾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经衰落。
然而诗书传家、清节自守的家风却始终不变。
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曾担任过地方小吏,隋末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过着耕读自娱的农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