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蠙简介
- 阅读更多 关于 张蠙简介
- 65 次浏览
张蠙,字象文,清河(今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人。
唐懿宗咸通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
后避乱入蜀。
王建自立,蠙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
擅长律诗,以写边塞风光见长。
诗歌境界开阔,语言浑朴。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张蠙,字象文,清河(今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人。
唐懿宗咸通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
后避乱入蜀。
王建自立,蠙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
擅长律诗,以写边塞风光见长。
诗歌境界开阔,语言浑朴。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
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长于七言歌行。
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有《岑嘉州诗集》。
李冶(?-784)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女道士。
与陆羽、刘长卿、皎然等交往。
曾被召入宫中。
后因上诗叛将朱泚,为德宗所扑杀。
诗今存十余首,多赠人及遣怀之作,后人曾辑录她与薛涛的诗为《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
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
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散体,他主张文学的语言要「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对散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文各体兼长,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为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的诗歌也有特点,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
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
但有些诗流于险怪,是其缺点,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高适(702?─765),唐代著名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
幼年家贫。
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
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
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
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
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不久就弃职而去,客游河西。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以抵抗叛军。
后受唐玄宗赏识,连升侍御史、谏议大夫。
肃宗至德二年(757),因围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肃宗嘉许,官职累进,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代表。
有《高常待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为监察御史。
唐顺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集团。
这个政治改革集团,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推行免除部分苛捐杂税等具有进步意义的政策。
因为改革触犯了宦官权豪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
宪宗李纯继位后,改变遂告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人被贬到边远的地区。
柳宗元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最后病死在柳州,年仅四十六岁。
人称柳河东,有《柳河东集》。
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
他的诗,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
姚合,陕州硖石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
以诗名。
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
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
调富平、万年尉。
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
出任荆、杭二州刺史。
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
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
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
仕终秘书监。
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
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
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
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
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
《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
七律《望蓟门》描绘边地景色,抒写立功报国的壮志,写得雄浑壮丽,和他的其他诗篇风格不同。
这是他集中仅存的一首七律,也是他仅有的一首边塞诗。
《全唐诗》录其诗一卷,计三十六首。
有《祖咏集》。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
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
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
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
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
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
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
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顾敻(gu xiong)[约公元九二八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无考,约后唐明宗天成中前后在世前蜀王建通正时,(公元九一六年)以小臣给事内庭。
久之,擢茂州刺史。
后蜀建国,敻又事孟知祥,累官至太尉。
性好诙谐,仁前蜀时,见武官多拳勇之夫,遂作武举谍以讥刺他们,一时传笑。
敻工词,作风间似温庭筠,今存五十五首(见花间集及唐五代词)。
况周颐在《餐樱庑词话》说:顾夐艳词,多质朴语,妙在分际恰合。
孙光宪便涉俗。
顾太尉,五代艳词上驷也。
工致丽密,时复清疏。
以艳之神与骨为清,其艳乃益入神入骨。
其体格如宋院画工笔折枝小帧,非元人设色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