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雍陶简介

雍陶(805─?)。

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

出身贫寒。

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

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

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

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

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

不知所终。

工诗。

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

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三十一首,编为一卷。

《全唐文》录存其文二篇。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

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

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

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

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

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

李忱简介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

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

在位13年。

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畅当简介

畅当,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后期儒士。

官宦世家,畅璀之子。

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

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

与弟诸皆有诗名。

诗一卷。

畅当父亲畅璀,唐肃宗时官至散骑常侍,唐代宗时,与裴冕、贾至、王延昌待制集贤院,终于户部尚书。

由于畅当出身子官宦家庭,所以举进士,以儒学出名。

唐德宗贞元初,畅当任太常博士,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德宗昭德皇后去世,下诏商议太子服丧之事。

畅当对博士张荐、柳冕、李吉甫说:按照惯例,儿子为母亲服齐衰丧三年,至于皇太子为皇后服丧,古书没有明确记载。

晋元皇后死时,也不清楚太子服丧的制度,杜预言古天子三年丧期,即葬除去丧服,魏也以此为准。

但皇太子与国家的地位一样重要,若不变更常制,东宫大臣仆从也得穿缞麻之衣出入殿省,这势必有碍于国家大事的正常进行。

于是,太子遂葬后除服。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文德皇后卒,太子服丧的规定国史中也无记载,至第二年正月,以晋王为并州都督,命官后,当即除去丧服。

今皇太子应根据魏、晋制度服丧,既葬而祭,既祭而除丧服。

本寂简介

本寂(840-901)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福建蒲田县人,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

长期定居并终老抚州。

唐天复元年(901),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寺西百步的凤形坊,塔名“福园”。

由于他对曹洞宗的形成和发展贡献甚大,因而被敕谥为“元证禅师”。

清雍正十二年(1734)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

本寂“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住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

本寂19岁入福州云名山当和尚,25岁受具足戒。

后到江西宜丰县的洞山普利寺,参谒良价禅师。

深受良价器重,得其心传。

唐咸通十一年(870),拜别良价,先到广东曲江曹溪参拜禅宗六祖慧能塔,再到江西吉水,应僧众请求,开堂说法。

因时局动乱,来到宜黄县曹山(今江西省宜黄县城南乡陈坊胥家排)修持,当地居士王若一,舍何王观让其住持。

后因观堂扩建和曹溪六祖的功德,将观改名为曹山寺。

本寂在曹山寺修持30年,广开山门,课徒说法,阐释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法要,大振洞门禅风。

和凝简介

和凝才思敏捷,雅善音律,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多写男女艳情,流传到异国,契丹称之为「曲子相公」。

晚年悔其少作,多加销毁,现存二十多首。

其《江城子》五首,合为一组,描写一位女子与情人约会,从初更的「排红烛,待潘郎」,写到「天已明,期后会」,短短一夜,情节有曲折,感情有起伏,刻画细腻近于白描。

他的著作甚多,现存的还有一部《疑狱集》,搜集了一百多个疑难案例,目的是使法官懂得如何判断案情,少用严弄逼供,少来一点冤假错案,这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不多见的例子。

可见这位「曲子相公」并不是只会写曲子词,在那杀人如麻的乱世,他的心中还惦念着老百姓。

费冠卿简介

 

费冠卿。

[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子军,池州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

屡试不第,久留京师,作感怀诗,有“家书十年绝”之句。

与姚合游。

元和中,登第而母卒,乃叹曰:“干禄欲以养亲。

今得禄而亲丧,何以禄为”!遂隐池州九华山。

长庆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殿院李行修举其孝,召拜右拾遗,不赴。

冠卿著有诗集一卷,《全唐诗》传世。

 

郭震简介

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附近)人。

咸亨进士。

大足元年(701)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

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

先天元年(712)任朔方军大总管。

次年因事流新州,旋又起为饶州司马,病死途中。

《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八首。

牛希济简介

牛希济(公元872?-?)牛峤之侄,在后蜀曾担任过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后降于后唐,后唐明宗曾拜为雍州节度副使。

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虞世南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少时曾受学于吴郡文学家顾野王,在长达10余年的寒窗苦读中,精思不倦,废寝忘食。

陈文帝知其博学多才,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陈灭,与兄世基同入长安,俱有重名。

隋大业中,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

但炀帝嫌其刚直,10年不予徙升。

而虞世基因善于媚言取宠,被炀帝视为心腹,结果与炀帝同被宇文化及杀死。

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任命虞世南为秦府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

李世民即位后,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继转秘书监。

虞世南年轻时曾向绍兴智永法师学习书法。

智永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藏有王羲之传世真迹,虞世南因此尽得王书真髓,成为一代大家。

他晚年自撰自书的《孔子庙堂碑》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以致黄庭坚有「千两黄金哪购得」之叹。

据传,唐太宗向虞世南学习书法时,感到「戈」法最难摆布,有一次写到「戬」字,便将右边空着,请虞世南补上,然后叫魏征品评。

魏征说:「皇上所写的字,惟有'戈'旁与世南最为逼似!」太宗听后,叹服不已。

于武陵简介

于武陵,会昌时人。

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

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

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

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

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吴融简介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

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

因事去官,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

后召为左补阙,迁中书舍人。

天复元年(901),昭宗复位,融起草诏书十数篇,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常识,擢户部侍郎。

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

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

工诗能文。

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

辛文房评其诗「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卷九)。

有《唐英集》。

《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